国内有研究说,经常饱食是造成骨质疏松和寿命减短的直接原因。年轻时长期饱食的人,年老时发生骨质疏松的机会明显增加。而年轻时就注意节制饮食、一日三餐有规律的人,老年之后体内甲状旁腺激素含量增加不明显,摄取的钙就容易沉着于骨骼之中,患骨质疏松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美国科学家在老鼠身上进行的一项实验研究表示,衰老和功能退化是高热饮食起作用的结果,而摄取低热饮食的老鼠更富于朝气和活力,其寿命要比进食高热饮食的长50%。它的结论是“吃不饱更长寿”,这对人类也有启示。
蒙古族牧民“膳无定时,有即食;或以事冗,数日不食,亦无饥色;而久饿一饱,竟可兼数人之量”的饮食习惯,是长期游牧生活造成的,他们的机体也逐渐建立起了适应,但对常人来说肯定是危害很大的。随着牧民定居生活方式的逐渐形成,这种饮食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牧民的生存质量会在这种变化中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有国外专家提出,21 世纪的饮食趋势是一日五餐或随想随吃,这种形式更适应于高速度、高效率从事脑、体力劳动者的身体需要,减少高消耗带来的饥饿感、疲劳感,使人的生活更加轻松愉快。按照这种模式,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率将由现在的75% 提高到85%,人体的新陈代谢需要建立起一个新的平衡机制。不过,这毕竟还是一种设想,人体生理和社会实际能不能接受它,还是一个问号。从当前的实际出发,还是坚持一日三餐、科学进食好。
节日里的朴素饮食养生观
尽管膳食指南告诉了我们怎么才是正确的吃法,现在我们大部份人在吃上却仍没有多少好的改观。这多少也缘于中国人的“吃文化”实在太深入骨髓。尤其是在节庆日,举国欢庆,也往往意味着无度大吃。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在这个“吃”上。
从腊月二十三买到腊月三十,中国人进入“疯狂消费时期”:鸡鸭鱼肉,大量屯积;菜蛋油盐,加倍购买。一边买还得一边加班收拾,或冷冻、或阴晾、或做成其它形式的半成品。平时消费平平的家庭,此时亦大有开“专业饭店”的味道。除夕夜始进入集中吃喝阶段,餐餐肥腻满桌,顿顿荤腥不断,这个时期其实很难找到新鲜的食品,连新鲜蔬菜多半也是放蔫了的。难怪有外国朋友开玩笑说:“中国人过春节吃的全是剩饭剩菜。”
对于成年累月吃惯了以碳水化合物为主体饮食结构的人,集中进食肥腻之品,第一餐或许还食欲大开,前几道菜还能感到香甜,再继续吃下去,不但口感变了,胃口大败,而且胃肠也开始出现了厌烦。过惯了节俭日子的人们,又不忍心将辛苦钱买来的食品白白扔掉,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加劲吃。且不说一些食物由于超期存放产生腐败变质有可能引起食物中毒,就是这上好的鸡鸭鱼肉,连日不断轮番的上桌入胃也足以让人望食兴叹了。
集中进食肥腻之品,首先伤及胃肠功能。人胃肠的容量是有限的,胃肠液的分泌也有严格的规律。当进食习惯改变,打破长期形成的基本规律时,轻则出现腹痛、腹胀、消化不良和泄泻等胃肠道的炎性病变,重则引起胃扩张,导致胃及十二指肠穿孔、细菌性腹膜炎、弥漫性腹膜炎,如处理不及时,因此丧命的也不稀罕。特别是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人,其胃肠壁本来已有创伤,饮食不当造成穿孔的机会就更多,出现的危险后果就更严重。
集中进食肥腻之品,受直接伤害的还有胰腺。胰腺分泌的胰液与肠液、胆汁等共同产生的胰蛋白酶,是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类食物的重要中间体。进食难以消化的肥腻食品,一方面刺激胰腺分泌大量的胰液,另一方面会造成胰管开口处水肿、出血,阻塞胰液的通道,从而导致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出现突发的、难以忍受的腹痛,并有呕吐、发热、血压下降、脉搏微弱等表现,严重的很快进入休克状态。
节庆日进食的食物大都是经过煎炸炒炖的油性食物,其营养价值虽高,但同样存在着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高、热量高的特点,除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造成危害外,也会为其它疾病的发生创造条件,引起胆囊炎、糖尿病、肾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发生。这与这些食物改变了血液粘稠度,影响了血流速度,增加了有关脏器的负担,使部分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的状况有直接关系。
尤其是原本患有这些疾病的人,若不注意节日期间的饮食调节,往往会因嘴伤身,诱使这些疾病复发和病情加重。还有的人平时就喜欢吃肥腻之品,体内的尿素水平本来就相对较高,节日再大量进食肥腻之物,加上饮酒,体内的嘌呤物质就会出现超出肾脏清除能力的状态,从而导致肢节(尤其是下肢)红肿疼痛、发热,且痛引全身、痛势剧烈、大汗淋漓的病症,这在医学上被称为“急性痛风症”。
在一些举国欢庆的传统节日,我们适当增加饮食的花色品种、对生活进行相应的调节,是无可非议的。但节俭过节不仅有积极的社会学意义,更有重要的卫生学意义。平时节衣缩食,过节大吃大喝,集中买一批、集中吃几天的习惯不符合科学饮食的道理,对人的身体有害,应当改改这种饮食习惯了。
“鸡蛋面鱼”里的民俗与健康
鸡:药食同源 皆为宝
昔日台湾有一种叫“引路鸡”的特别婚俗:女方用一条红绳拴住一对雌、雄鸡的脚陪女儿出嫁,以求婚后女儿与女婿和睦相处、恩爱到老。鸡与人类关系密切,台湾的这种婚俗也说明了这一点。用鸡作陪嫁礼,一是取“鸡”与“吉”同音的口彩,图个吉利;二是因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象征新人具有良好的品德。用九尺红绳拴鸡,既取红色的吉意,又用“九”与“久”的谐音,隐喻夫妻“永久”。
“煮汤的贴他三枚火烧,穿炒的贴他一把胡椒”。鸡对人类的贡献首先是作为食用,明代词人王盘《满江红》中说的就是这层意思。鸡肉含有丰富的营养,蛋白质含量高达23.3%,高于猪、牛、羊肉;脂肪的含量仅有1.2%,低于一般的畜禽肉。这表明,食鸡肉不仅会使人体强健,还不会使人发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家庭养鸡已满足不了市场的大量需求,办现代化的养鸡场已势在必行,养鸡的卫生科学问题也随之而来了。1997 年5 月,香港发现人类首例感染“禽流感”的病人,鸡被定为“元凶”,一时间食鸡量直线下降了。世界卫生组织到香港进行了实地考察,结果发现在与首例感染“禽流感”患儿接触过的368 个人中,感染该病毒的只有3 个人。这说明,作好畜禽饲养的卫生防疫、重视禽流感的预防工做十分重要,但也不必谈“禽”色变、望“鸡”生畏,失去接受营养的好机会。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