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运动养生 > 太极 > 知乎周源:38岁野心匕见(3)

知乎周源:38岁野心匕见(3)

发布时间:2018-09-01 03:11 | 编辑 :中华养生网 | 来源:

  很多知乎用户都记得,知乎早期曾因为灌水问题,关闭了社区注册整两年。当时,很多人都在为这个举动叫好,称知乎的定位是“我有问题,上知乎问问”,而不是“有点无聊,上知乎逛逛”。但在2016年知识付费的风口来袭时,周源似乎很快推翻了之前的观念,回归现实,重归流量逻辑,对非典型用户进行收割。

  “高呼着理想主义,骨子里就是现实主义。”一位名叫My的知乎用户谈起了知乎的“推荐”机制。这是周源为了不依赖大v的影响力,而确立的一种运营规则。但My却抱怨,直到他发现自己写的文章,粉丝们根本看不到时,才明白,知乎会针对粉丝上涨到一定程度的大v ,进行限制流量。但这样的规则,却对另外一批大V——知乎管理层的朋友圈豁免。

  翻开周源2015年之前的许多公开采访,他曾对媒体不止一次地提及,知乎是一个长跑。希望知乎团队能够耐心地服务于核心用户。他在解释其中的各种缘由时,把它归结为一种“清晰的使命感”,说“把这块做了就成了,是一种投机,你永远都得回头想你的出发点是什么。”

  按周源早期的说法,培养并服务核心用户来避免他们的流失,是构筑内容企业的一道护城河。但是由于奖励机制滞后,运营机制不完善,在2015年以后,知乎能否在留住核心用户,都是个问题。这缘于不同性格的管理者,所产生得两种不同思路——一种是所有的免费创作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我要不断奖励和刺激优质用户,以期待他们产生更好的东西,一种如果我把牛逼的用户培养起来,他们跑了怎么办?但周源恰好是后者,这最终导致了2017年爆发的知乎挖角事件。

这是一场利益之争,它起源于知乎的300名大V,被今日头条用一年20万的签约费全部挖走。知乎的联合创始人张亮,在听闻这样的消息后,到一位出走者的微博下留言,“赶紧走”,随后,他意犹未尽地跟评:“难道他以为中国就300个写作的人?”这让今日头条的创始人张一鸣发出感慨,“看了截图觉得知乎的创始人对自己平台的作者有点傲慢。”

  这是一场利益之争,它起源于知乎的300名大V,被今日头条用一年20万的签约费全部挖走。知乎的联合创始人张亮,在听闻这样的消息后,到一位出走者的微博下留言,“赶紧走”,随后,他意犹未尽地跟评:“难道他以为中国就300个写作的人?”这让今日头条的创始人张一鸣发出感慨,“看了截图觉得知乎的创始人对自己平台的作者有点傲慢。”

  事实上,互相挖角本是商业竞争中的一种惯常打法,但大V们的出走,却让更多的人对知乎的未来产生动摇。“张亮的话简直道出了知乎管理层的真实心声。”一位网名叫霍老爷的知乎用户说。“在那一刻,我认为知乎已死,我不是说知乎精神死了,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我是说知乎作为一个公司已经死了。”

  知乎的许多老用户,都曾对它的用户协议表示失望。在知乎知识产权条目下的第4款,毅然写道,“为了促进知识分享,用户将其在知乎上发表的全部内容,授予知乎免费的、不可撤销的、非独家使用许可。”——“这样做的意思就是,知乎拿你的内容出书、赚钱、你却什么都得不到。”霍老爷不满意这样的条款,“这简直是卖身契”,他认为,这样的规则掩盖了作者一方的财富被知乎官方瓜分的一些细节。

  “人类总是擅长逻辑自洽,给自己每个阶段的行为找出合理的解释。”知乎用户my认为,对企业管理者而言,如果只认商业维度的评价,一切会轻松很多。但对另外一些拼了老命写好答案的用户来说,“不舒服,有种用完人,就被撂在一边的感觉。”“这些名利场上的东西........”当他发现了知乎上的另一面之后,开始觉得兴味索然。“对一些年轻用户来说,可能他们并不关心文学、艺术、电影、自由和民主,但是他们需要一种东西,正义。但如果在知乎上,看到的尽是些不公平的事............”

  事实上,周源在很久以前就意识到,“理想主义的”的说法,可能是商场上的某种陈辞滥调。一位信奉拥抱变化的人,怎么可能是理想主义者呢?但在外界,关于类似的评价却依然不断,乃至在一次次的公开采访中,总有记者夸赞,知乎是在娱乐至死的环境下,逆向求生的一面大旗,说周源是将理想主义带进公司和产品的人。但周源本人,已经开始拒绝再被这样的评判定义。

  在一次采访中,他郑重提出抗议。他说,“我要做的是一件要往前方看的事,但你不能所有往前方看的人,都是理想主义的人。”

非典型创新者

非典型创新者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许多人接触到周源,是因为知乎上的他似乎总在转发,关注。这让很多人不解。据说,由于他在知乎停留的时间太长,知乎上甚至专门出现了一个问答“周源是托吗?怎样才把时间线上的周源去掉?”

  一位熟悉商业操作的公关经理提到了名人的拉动力效应。每天,周源会花大量的时间停在网上,运用自己的声名,邀请他的好友或者生意场上的伙伴入驻。大体说来,他很少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和看法,但是他引来的优秀用户,却几乎每一个都能与他保持着不俗的交情,这种类似于幕后星探的角色,造就成了一位非凡的名人,这使得他的形象常常出现在类似于GQ这样的时尚杂志中。在知乎上,有粉丝专门分析他的词语,提出比如“周源现在领工资吗?”“怎样评价罗永浩对周源的转发?”“怎样看待周源购买锤子这件事?”这样的问题。

  2016年,值乎几乎是果壳“分答”的翻版。当年,果壳的不断创新和知乎的缄默回避,曾形成鲜明对比,可商业逻辑并不清晰的知乎反而笑到了最后。很难总结它赢到最后的原因。许多接近周源的人士,可以轻易达成共识,知乎在赢得资本信任方面天生游刃有余,但周源并非天生就拥有这样一张关系网。

  从贵阳、成都、南京到上海、北京、西藏,通过梳理他的早期生活足迹,这样的结论正在日益变得清晰。在上海,周源曾是一家公司的程序员,因为开发的数据库产品一个都卖不出去,开始怀疑人生;在北京,他曾霸面杂志社,在《IT经理世界》做了多年记者;第一次创业失败后,他曾在钱柜k歌,泪流满面;在西藏,他在那里放空疗伤;在三里屯,他用一纸Quora 构想,和黄继新、张亮一起,拿到了天使轮的150万。——许多人并不了解周源之前的这些失败经历,他们认为知乎能在一开始请到那么多名人,一定是周源在圈子里有什么特殊的人际关系,但在一次演讲中,周源提到,自己的父亲只是一名新闻工作者,非常普通。但他说,他永远记得父亲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在被人轻视的角落里,“不要失去昂扬之气。”

中华养生网

养生专题

栏目排行

  • 常识
  • 饮食
  • 运动
  • 中医
  • 保健
明星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