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言:“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这是传统中国画高境界的美学思想。体现了中国画重视用笔用墨而非色彩,在黑白的笔墨关系中领悟五色具备的视觉色彩效果,这种意象性视觉感染力充分表明中国画的独特性,显示了中国画奥妙的表现力与生命内涵。以笔法线条为核心的中国画笔墨以其民族性、独特性和含蓄性,所产生的高超艺术感染力是其它造型艺术绘画无从表达与体现的。黄宾虹认为:“鄙意以为画家千古以来,画目常变,而精神不变。因即平时搜集元、明人真迹,悟得笔墨精神。中国画法,完全从书法文字而来,非江湖朝市俗客所可貌似。鄙人研究数十年,宜与人观览;至毁誉可由人。而操守自坚,不入歧途,斯可为画事精神,留一曙光也。”
自然为中国画作品与创作状态的高境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的一句经典名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谓之“道法自然”,会使人们的思想精神升华到宇宙观的高度认识世界的本质,“自然”为整个宇宙运行的普遍规律,“道”以“自然”为基本法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必须遵循这一基本法则才能得以和谐与发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万物都必须遵循其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与自然法则,以顺其自然、顺应自然为上。 “致虚极,守静笃。”中国画历来注重静气,将含蓄寓意作为表现自然物象与画家思绪情怀的内在因素,以求象外之象、象外之声,返朴归真的自然为中国画的高境界。中国传统艺术注重中庸哲学,“自然”、“清净”、“中和”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本质特征。
“清净”是人生的修为,创作时身心清净才能放松得以自然,由静生定,自心生智慧。中国画创作以矫揉造作、拘谨刻意的制作为一种状态;以物我两忘进入随机而生的自然书写为另一种状态,放松自然使创作成为享受绘画乐趣的愉悦过程,完全不同于制作方式所承受的精神压抑感,这两种状态下创作的作品有本质差别。黄宾虹认为:“自然二字,是画之真诀,一有勉强,即非自然。”笔法墨法能否自然表达是衡量中国画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志。中国画的写意以激情作画,随意生发,放笔洒脱,不求形似,而求放纵笔墨中的神韵,以体现心绪与情感。写意画需要自然落笔,却又在法度的格局中自律,需要自然与和谐的高度统一。在放松自然的状态下,静如止水,水静犹明,心性清净皆自得,容易激发画家的潜意识,潜意识的灵感是静生慧的结果。灵感随机的潜意识发挥,是多年积累的哲理睿思、笔墨娴熟自然化为的灵光与顿悟,对中国画创作尤为难能可贵。形成作品风格不是靠一时苦思冥想的制作,而刻意个性化,是在长期循序渐进的创作积累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要使作品、作品风格和创作状态呈现自然,并非易事,是清静而安心自在的自然结果;是保持平常心淡薄名利的自然结果;是长期知识积累后产生质的转变而迸发的自然结果。唐代张彦远认为中国画:“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朴素而简远,平淡而天真,中国画以“自然”为最高品第。
书画创作的过程,需要处于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凝神定志、调整呼吸的平心静气状态,这几个绘画状态环节,恰恰也是中华传统养生之道练气功的要领。书画创作的过程,实质上是处于一种原始的气功态,也是修心养性的过程。这种气功态伴随着书画创作几十年,这是书画创作能够养生,一般来说书画家都比较健康长寿的原因。要使书画创作能达到养生的目的,需要身心清静,在自然状态下才能获得。
中国画需要中西绘画理念有限度的融合
一些传统中国山水画存在着构图较为单调、物象较为平面、层次不够丰富、山体与树木植被流泉及周边物象不能融合而产生脱节、缺乏空间整体感、缺乏个性风格等弊端,一些花鸟、人物画也存在着某些类似问题,是墨守成规、泥古不化的结果。人们一直关注着传统中国画的变革发展,一百多年来,中国画是否需要中西绘画理念的融合,中国画如何进行变革创新,如何有更好的发展前景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如徐悲鸿提出以西画融会贯通改良中国画的观点,潘天寿坚持中国画民族性的观点,近代康有为、陈独秀等人都提出改造中国画的观点。
中国画的基础为哲学,西画的基础为科学。哲学的思辩产生了意象兴象理念,科学的严谨产生了写实求真,是中西绘画的本质区别。在高度信息传播的互联网时代,在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西文化艺术的相互融合是必然的,各绘画种类的基本理念与东西方艺术思维方式的互相影响、彼此渗透是趋势,影响着当今中国绘画,中国绘画也在影响着当今世界其他造型艺术。
五千年从未中断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造型艺术,总是适宜地吸收外来文化之所长为已用,但不被外来文化同化使致中国传统文化断裂,是因为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作为基础。中国画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坚持中国画传统精神,在无损中国画本体的前提下,适宜地吸收世界其它民族的造型艺术成果,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画。顾虑西方绘画理念会改变中国画的民族性质,而采取完全排斥的态度,或抛弃中国画传统,全盘西化,以西方绘画理念来改变中国画的民族性质及中国画现状,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只要坚持中国画传统精神——意象性、兴象性与书写性,坚持中国画的笔法线条,中国画的民族传统根基是不会动摇的,这是中国画的本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大胆地对传统中国画进行探索与变革。也只有变革才能发展,传统中国画才有更光明的前景。
绘画的主次关系、明暗关系、虚实关系、疏密关系以及物体的体积感、质感、立体感、空间感和整体感,是许多造型艺术绘画要求达到的视觉效果。由于各绘画种类有不同的绘画理念、表现技法和绘画材质,因此对视觉表达的要求不尽相同,存在着较大差异,产生了各画种不同的视觉效果与艺术感染力。有些中国画家认为中国画是注重笔墨关系的平面绘画,似乎无需其它绘画的那些要求,这是理解的偏颇。中国画是强调思想情感的具有主观意识的意象性绘画,更为注重笔法线条的笔墨表达,这是中国画的本质特征决定的。但是,不等于中国画对物体的明暗关系、体积感、立体感和整体感没有要求,只是这些要求要符合中国画特有的绘画理念,不能过于追求,在此前提下予以正确理解与应用。各类画种的画理与本质都是相通的,中国画与西画存在差异,也存在共同点。西方古典油画,其写实具象达到登峰造极时,必然需要进行探索变革,其最为成功的变革是产生的西方印象派绘画。印象派画家注重自我的主观意识,注重自我情感的表达,作品表现光影与物象、色彩之间的瞬间感受,产生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西方印象派绘画及一些西方著名画家的作品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画意象性兴象性理念的影响,作品由形似转变为追求神似。中西绘画之间具有互补性,为什么不能融会贯通取长补短,以丰富发展中国画呢?在中国画的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种类中,目前人物画创作适度融合了西画的绘画理念,注意人体结构、明暗关系的应用,较成功地进行传统人物画的变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当今的人物画没有失去传统中国画的本质特征。当代工笔画创作适当地吸收一些西画的绘画理念,使工笔画的变革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果,当今的工笔画也没有失去传统中国画的本质特征。中国画需要中西绘画理念的融合,只是这种融合要取之精华,是有限度的。这种有限度的融合将使中国画传统的“法”得到补充,融合不会泯灭而只会丰富中国画的民族性。正如黄宾虹所言:“中国之画,其与西方相同之处甚多。”“有笔有墨,纯任自然,由形似进于神似,即西法之印象抽象。”齐白石与徐悲鸿论画时谈到:“现在已经老了,如果倒退三十年,一定要正式画画西洋画。”与胡佩衡论画时认为:“得与克罗多先生谈,始知中西绘画原只一理。”黄宾虹也告诫:“中西折衷,不中不西,中国画的灵魂飞向九天云外,是民族性之丧失。”
中国画的“法”与“无法而法”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