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人群 > 男性 > 层层而上的互联网生态圈:从开放到封闭;摩尔定律十年前就失效了(2)

层层而上的互联网生态圈:从开放到封闭;摩尔定律十年前就失效了(2)

发布时间:2018-10-05 10:28 | 编辑 :中华养生网 | 来源:

另一个则是被创造出的新词:网络点击行动主义(Clicktivism),2016 年的美国大选已经不仅关乎政治了,它还对英语产生了影响,因为这次美国大选中政治和互联网的关系太过密切,光是反应这些「网络政治活动」的各类词语就给牛津在线词典增加了 300 多个新词条,其中就有 Clicktivism,它指的是使用网络作为影响公众对政治、宗教或其他社会问题看法的主要手段的行为或者习惯,包括在网站上发消息、网络请愿、或者群发邮件。这个词略带贬义,即是讽刺那些仿佛在家里动动手指投投票,公共政策就能天上来的不切实际「社会活动家」们,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 Clicktivism 的行列中,或许是因为这既方便,传播力度又大,同样还能给予「参政议政,感觉良好」的自我满足感。

层层而上的互联网生态圈:从开放到封闭;摩尔定律十年前就失效了

这篇文章标题中提到的 Bot,特指近年来让 Twitter 又爱又恨的各类政治 Bot,它克的就是 Clicktivism。

Clicktivism 起于社交媒体的兴起,当社交媒体兼备了「社交」及「媒体」两种属性后,政治就不可避免的介入其中了。政客和社会活动家开始利用社交媒体作为政治工具,它不仅传播范围广、成本低,且传播力度更大,比起投放在电视、报纸和网站上的政治广告,来自可信赖的社交关系中传播的新闻更具有实实在在的影响力。同时,不怀好意者也马上参与到这股政治潮流中,除了传播假新闻外,它们还造出了「假人」也就是 Bot。

Twitter 上真假 Bot 难辨已经成为这个平台的一个顽疾。不同于各类兴趣爱好或者互联网meme式的 Bot,政治 Bot 通常不会在自己账户名后加上「XXX Bot」以示身份,正相反,它们巴不得被用户认作是真人。各种组织的官方推特通常都爱说「官话」,因此很容易创造出相应的假分身 Bot,公众真假难辨,而因为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一旦 Bot 带起节奏,它造成的影响也是难以挽回的。就在「Twitter 参政涉政」的最高峰 2016 年美国大选中,真实的社会活动组织和程序假人 Bot 就混杂在一起,真实的用户则沉浸在各种 Clicktivism 的传播中,谁也不知道原推到底是出自人还是 Bot 之手。直到现在,对各类社交媒体平台涉政的调查仍未结束。

随着假新闻假账户的丑闻不断爆出,用户在一次次上当受骗后也提高了自己辨识 Bot 的能力,比如一个账户的推文内容都很相似,还都带有丰富的 #主题 标签以及表情符号,八成这个账户就是 Bot……吗?不,正是因为 Bot 的出现,才让这些「官话」背后的传声筒,变得真假莫辨,平台要解决的问题,也正是如何避免「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

负责处理平台假信息的研究人员曾统计出了一系列标准,试图教给算法如何识别 Bot,其中包括内容、信息扩散者和传播模式。但算法面对一条推文,它在识别的同时也在「吸收」,因此,恶意带算法的节奏也可以实现,就像影分身会让敌人难辨其中的真人,当你的邮箱被大量类似的邮件塞满时,你很难能集中注意力从中辨认出垃圾邮件和有用邮件。

Clicktivism 也往往和「量」绑定在一起,比如投到多少票、转发多少次后就会有什么的回报和进展,而刷量正是 Bot 最擅长的,但分不清转发点赞支持的到底是真人还是 Bot,这不仅会对政治活动产生影响,还会给政客们的政治风向评估带来误解。无论是两年前的美国大选,还是马上到来的 2018 年 11 月中期选举,如何辨识真假新闻和账户,社交媒体们还没有给出满意的方案,而最好的办法还是老办法:靠你自己的判断力。

真实的信息难以传达给需要接受它的真人,虚假的信息被虚假的 Bot 一次次扩散,真假的边界就这么被模糊了。亦真亦假的社交媒体影响着半实半虚的政治,《纽约客》经典的那幅漫画所述「谁知道屏幕背后是人还是狗?」在现如今却间接成了真。

原文链接:

Linux 平台上的文化战争

层层而上的互联网生态圈:从开放到封闭;摩尔定律十年前就失效了

上个月,Linux 之父 Linus Torvalds 宣布将暂时退出 Linux 社区,休息一段时间,并为他多年来在社区上对 Linux 开发者的抱怨、辱骂等不当行为道歉。

近乎同时,Linux 社区也颁布了新的行为准则(CoC ),核心就是围绕如何塑造个「良好的」 Linux 社区环境,让社区成员免于受到歧视和攻击,但很快这就引起了社区的骚动,一部分开发者开始批评 CoC,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应该根据能力而非信念来做出判断」,并威胁称要撤销部分 Linux 的代码。先不说倘若真的有开发者撤销了 Linux 的代码会对整个互联网产生多大的影响,这次纷争的起源早已是房间里的大象,它是科技行业的一场观念冲突:多样化和能力到底哪个摆在首要位置。

据《纽约客》的报道,Torvalds 的暴脾气和口出狂言伤害到了许多开发者的「感情」,尽管他骂人用词不分性别,但女性总是在炮火的最前列。据 Linux 基金会和研究人员的估计, Linux 程序员有十分之一为女性,但这十分之一中很少有知名的女性内核开发者。

早在 2015 年,Linux 社区就颁布过一份《冲突规则》的文档,在其中 Linux 基金会表示希望在软件行业看到多样性,Linux 社区欢迎任何人,如果你在社区感觉到不适,可以联系 Linux 基金会,但 Torvalds 本人,就是这份文档行动虚设的证明。而新出台的 Linux 社区行为准则则是要把过去三年内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的《冲突规则》进一步明确化,比如「不许进行基于性别、性取向、种族、信仰……进行各种方式(如图片、言语、人肉)进行歧视和骚扰。」

正是这份「明确」,使得反对 COC 的开发者们非常不满,他们认为 Linux 是基于个人能力判断的一个开发者环境,而非开发者的身份,Linux 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推动更开放、更多元、更自由的互联网环境。支持修订 COC 的一方则表态称,如果真正的开源是建立在任人为才的基础上,参与者对社区的智力贡献决定他们的影响力和权力,那么现在 Linux 甚至整个软件行业都由白人男性主导,是否是在间接表示白人男性比白人女性和少数族裔在智力上更有优势,进而能让他们作出更多的「智力贡献」?这一派通常秉持着「你后天形成的能力是基于你成长的优渥环境,你应该为多元化出一分力,而不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优势地位而反对多元化。」的观点。从去年 James Damore 在谷歌内部分发的「意识形态回音室」备忘录到如今的 Linux 社区争论,这两类观点一直都是软件行业甚至许多白人男性占主导地位的领域的争论点。

中华养生网

养生专题

栏目排行

  • 常识
  • 饮食
  • 运动
  • 中医
  • 保健
明星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