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饮食养生 > 养生食谱 > 《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之法

《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之法

发布时间:2018-07-19 20:39 | 编辑 :中华养生网 | 来源:

《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之法

《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之法

  翻阅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我们会发现,早在很久以前,先人们就已总结出饮食与人的生活、生存息息相关。《黄帝内经》一书系统全面地提出了人与物、与天时、与自然的内外关系,诸如“四五”内联、五味与五脏、饮食方法与宜忌及“四因”选择与进展等,以阐述规律、合理饮食进养,达到健身且益寿延年的目标。

   “四五”巧布 饮食结构的合理性

  在《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讲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畜为益,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全面综合论述了粮、肉、蔬、果等诸食物是饮食的主要组织内容及其所处地位和所起作用。所以说,要吃好、吃出健康,就应以“麻、麦、稻、谷、豆”五谷为主要营养;以“李、杏、枣、桃、栗”五果为辅助奉食;以“犬、羊、牛、鸡、猪”五肉为补益混搭;以“韭、薤、葵、葱、藿”五菜为补充。“以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谷肉果菜适当合理搭配且性味调和食用,有益身体。防止偏食,从而保持食物的平衡与营养的均衡。

   “五味”应脏 人与食物性味的对应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言“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此之常也”。这足以说明5种味道的食物,会各司其职地提供不同的营养成分。《黄帝内经·灵柩·五味篇》中云:“五谷:稻(粳)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韭酸、藿咸、薤苦、葵甘、葱辛。”这段文述,分别阐述了五谷、五畜、五果、五菜之类及其归系诸物的酸、甘、苦、辛、咸不同五味,“味”分别对应着与之相关联的脏腑。“味”与脏腑相适宜,才能保证人体气血充盈,人的五脏六腑机能旺盈。此正如中医学十分重视的五味调和,具有“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果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之论。充分说明五味调和得当与人体健康、精气充沛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而《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亦详尽地论述了五味偏嗜给机体造成的影响,警示过食酸味会伤脾;过食咸味会抑制心气;过食甜味会伤肾气,使之骨痛且发落;过食苦味会伤肺;过食辛味会影响肝气,导致经脉失于濡养。由此可见,选配烹供之膳食五味宜适当,切忌无知的“偏”与饮食的“单”,否则伤及五脏。

   随禁宁忌 禁忌的指令性

  《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言:“热中,消中,不可高粱、芳草、石药。”明明白白告诫人们,有内热、消渴的病人既不可以食用肥甘油腻的食物,也不能用芳香类和金石类的药物治疗。又如《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明确指出藏人体阴精的五脏,容易因其偏嗜饮食五味而受到损伤。指出味过酸,会导致“脾气乃绝”;味过咸,会引起“心气抑”;味过甘,容易引起“肾气不平”;味过苦,会发生“脾气湿滞”;味过于辛,可导致“筋脉衰败”。这充分阐明了饮食对人体五脏具有“养”与“伤”的双重作用,或者叫“双刃剑”。由此来看,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少食肥甘厚味,切勿只图一时嘴上的快感,而导致体质下降或多种疾病缠身。只有坚持饮食搭配得当、有荤有素、有主有副、有干有稀、优势互补、严守宜忌、谨合五味,身体才能健康。

   调整阴阳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精不足者,温之以气。形不足者,补之以味。”此论则根据人体阴阳的盛衰,给予适当的食物补充。在补充气血的同时,调整人体的阴阳,使之“阴平阳秘”而精神得治。在这个环节中,要注重遵循客观存在性及其食物的性味,宜阴则阴、宜阳则阳;遵循《黄帝内经》所云的食物的阴阳属性;遵循春吃苗菜、夏吃花叶、秋吃果实、冬食根茎的规律。要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确定食物的原则与供序,寻求阴阳的平衡与守秩。阴阳平衡是“正气存内”的表现,是食、药阴阳固执的方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则是阴阳失调的表现,亚健康或不太明显的不舒服的表现种种,亦是阴阳偏离的因素所使。故可说,通过饮食调整机体阴阳,无病可防病健体,有病则治病康体。如绿豆汤预防中暑等是上古流传下来的经典食疗方。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黄帝内经》认知更加系统,对食物养生与预防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化。

   饮食有节 膳食供应的科学性

  《黄帝内经》云:“饮食有节,务使过之,伤其正也。”基于此,可将其划为4个方面的内容,即“大饥伤脾,大饱伤气”;“饮食自倍,脾胃及伤”;“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以及“如饮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疾痰”。严肃指出了量的适与不适的利害说。那么,如何控制食量呢?《养生避忌》阐其义为:“善养生者,先饥而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食不过量,“纵然适口莫乱食,只食八分便已足”。

   定时三餐 “天人相应”

  《黄帝内经》云:“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胃肠为腑,居阳。其活动规律也与“日”相应。就此而论,是养生保健的法则与方法。我国传统的进食习惯是一日早、中、晚三餐。按照规律固定时间进食,可保证脾胃消化、吸收作用有规律的进行。中医认为,人的阴阳气血在一日之内随昼夜变化的盛衰各有不同,白昼阳气旺盛,精力充沛,新陈代谢旺盛,而需要的营养供应较多,故饮食量宜大些;夜晚阳衰阴盛,身体困倦,一般要少,故食量略小。所以,自古以来就有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的养生箴言。如今,营养学界亦把一日三餐的比例划定为3∶4∶3。

   悉食所宜 寒温适中的时令性

中华养生网

养生专题

栏目排行

  • 常识
  • 饮食
  • 运动
  • 中医
  • 保健
明星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