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闭双眼,身体坐正,双腿自然放松……”伴随音乐声响起,上一秒还在打闹的学生,下一秒就要在课桌上乖乖坐好,做起眼保健操。当然,前提是班主任在场。
说起来,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推广的眼保健操,是好几代人的集体回忆。从小学到高中,课间做眼保健操,已经成为一种仪式。但这种校园文化也非常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将眼保健操纳入课表,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国家。
与此同时,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青少年近视率不断上升。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报告称,目前中国青少年近视率高达70%,位居世界第一。而声称对“改善学生视力、缓解眼部疲劳”有明显效果的眼保健操,地位自然十分尴尬。那么,眼保健操到底有没有用呢?
眼保健操是体育老师发明的
北京医学院体育教研室主任刘世铭,一直被视为眼保健操的最初发明者。这位体育老师,曾跟随前苏联专家学过医疗体育学,对中医按摩和针灸也颇有造诣。据刘世铭儿子的说法,1958年刘世铭接受过青光眼手术后视力衰退,于是自创了一套眼保健操,用来帮助恢复视力。
而这一套私人偏方,恰好被北京市教育局体卫处的老师发现了,结果如获至宝。1963年,第一套眼保健操在北京市各中小学试点推广,并迅速得到普及。当时视力已经非常微弱的刘世铭,努力写出了详细的操作说明,还绘制了穴位图解,最后这套眼保健操登上了《北京日报》,引起了轰动。
《北京日报》1964年1月30日第3版,刊登了刘世铭的八节眼保健操
很快,在北京市的带动下,眼保健操被一些外地城市仿效,迅速风靡全国。从省到市、从市到区、从学校到班级,层层落实,全国的中小学生都在为革命保护视力。
据复旦大学近视眼专家汪润芳记载,当时正在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全体人员都要行动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眼保健操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想当年,中、小学校按时在眼保健操的音乐声中集体练功,声势浩大,遍及全国。”
1963年,第一套眼保健操在北京市各中小学试点推广
但好景不长,到了“破四旧”时期,眼保健操也受到了一些冲击。有不少人质疑,刘世铭外号“刘失明”,他家几个孩子都是高度近视,怎么还在推广他的眼保健操?
于是,1972年学校复课后,教育局的工作人员便找来两位中医按摩专家进行专业认证。两位专家对眼保健操做了简化,原先8节的眼保健操变成了4节,更加方便操作。1982年,眼保健操由教育部等10部委向全国推广,也就延续到今天。
眼保健操挂图,至今还可以在校园里寻见
不过,据复旦大学近视眼专家汪芳润考证,眼保健操却是起源于安徽芜湖一个基层卫生机构的眼科。这一套“芜湖式”眼保健操一共有12节之多,在20世纪60 年代初由上海市眼病防治所专家研究改进,简化为4节式,并由当时的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眼科学会推荐上报。
这两套眼保健操虽然有一些细节上的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依据中医的气功、推拿和针灸穴位理论。更简单点说,眼保健操就是通过按摩、刺激和眼睛相关的穴位,来达到预防近视、改善视力的效果。
十二节眼保健操图解
于是,眼保健操就这样在未经临床试验,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统计验证的情况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了几十年。
被神化的眼保健操
在长期的宣传推广中,眼保健操的主要作用一直是增强眼部血液循环、活跃气血、改善神经营养,迅速消除眼睛疲劳。据称,只要经常操练,就能达到保护眼睛、增进视力、预防近视等神奇功效。
譬如2008年新修订的北京版眼保健操中,新加入的按头部督脉穴一节,眼科专家就表示,督脉是人体最重要的一条经络,从两只眼睛的内眼角一直到脊椎的尾骨,统领一身的阳气。疏通这条经气,就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人看起来更有精神。新加入的揉耳垂、脚趾抓地等动作,也被认为可以起到刺激眼睛、保护眼睛的作用。但这些说法,无一例外都像是远古玄学。
2008年10月14日,北京海淀区花园村二小的学生正在老师的示范下做新版眼保健操/视觉中国
也有人试图通过科学的角度来为眼保健操背书,譬如上海眼病防治中心2009年发表的《浅析学生眼保健操的沿革》一文,归纳了多个持肯定意见的实验依据,但这些实验设置都存在明显的问题。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