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人群 > 白领 > 【行走十六区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年】海淀篇:创新涌动硅谷城

【行走十六区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年】海淀篇:创新涌动硅谷城

发布时间:2018-10-04 12:16 | 编辑 :中华养生网 | 来源:

站在今天的海淀区中关村大街上,除了高楼大厦、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的繁华景象,你一定能看到黄庄路口那座屹立在鲜花草坪中,外形独特、闪闪发光的现代雕塑——《生命》。中关村“土著”虽然都戏称它为“大麻花儿”,但其实都知道这是DNA双螺旋结构。这盘旋上升的双螺旋造型,正是中关村挺立潮头、勇攀高峰、科学发展、生生不息、创新不止的发展轨迹。

【行走十六区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年】海淀篇:创新涌动硅谷城

中关村旧貌街景

1978年至2018年,40年风起云涌的时代,造就了海淀中关村大浪淘沙、英雄辈出的辉煌与荣耀。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到全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海淀中关村紧跟技术革命浪潮,突破体制机制束缚,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矢志创新的康庄大道。这条大道发源自海淀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通向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目标。海淀中关村创新发展的40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生动缩影。

【行走十六区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年】海淀篇:创新涌动硅谷城

中关村旧时街道

【行走十六区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年】海淀篇:创新涌动硅谷城

中关村旧景

2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多家上市公司、近40家独角兽企业……如今的海淀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样板间,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一个先行者,更成为了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海淀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目标,以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为先导,集聚政产学研用综合创新要素,这片改革“试验田”已为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贡献了累累硕果。

【行走十六区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年】海淀篇:创新涌动硅谷城

中关村西区汇聚我国顶尖互联网公司和创业机构

未来,海淀将按照首都“三城一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主战场的要求,在海淀全域奋力推进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以中关村大街为主脉,在“海淀创新发展16条”新政支撑下,形成核心要素集聚、服务链条完整、功能协同融合的产业空间格局,并且放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创新的角度,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最终将海淀打造成宜居宜业宜商宜学的首善之区。

[故事] 曾经一片低矮房 如今瞩目创新区

如果要倒退40年,51岁的中关村“土著”沈爱民怎么也不敢想,家门口这片平房胡同会成为世界知名的创新区、科技创新的代名词、首都发展的金名片。40年光阴荏苒,沈爱民眼看着中关村大街变宽变靓、中关村西区从低矮的平房“长”成林立的高楼,街区行走的人们从小商小贩变成都市白领……

这里曾是一片低矮的平房

北四环中关村一桥的西南角,紧邻地铁4号线中关村站,正值早高峰时段,衣着光鲜的白领、身背双肩包的IT一族们从地铁口鱼贯而出,涌向周边鼎好、中芯、微软、e世界等高楼大厦。站在路边的沈爱民,却好似时光倒流般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地铁站口附近是一大片高粱地,冰窖胡同真的有个冰窖,以前给皇宫专供冰块的,我小时候还在用呢,能看到大块大块的冰往出搬,一到夏天我们小孩儿都会跑过去,嘿,那叫一个凉快。”

顺着中关村一桥向南步行,走在中关村大街上,勾起了沈爱民更多的回忆。今天的中关村大街北起中关村一桥,南到四通桥,是一条双向八车道的宽敞马路。然而早在清代,这条路名叫白颐路,是一条通往西郊的主干路。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这条街还只是一条拥有双向两车道的普通马路,道路两边儿是参天的大杨树,路中间则有一道深两三米的排水沟。“当年这里只有一趟公交车,最开始叫32路,后来改叫332路,从颐和园到动物园,是我们进城唯一的交通工具。”

跟着沈爱民继续南行,顺着丹棱街向西来到了中关村西区,丹棱SOHO的所在地是他从小居住的居民区。“现在的中关村西区,以前全是胡同和矮平房,有少量的公办企业,但绝大多数住的都是普通老百姓,三层楼都少见呢。”回忆又把他拉回了三十多年前,骑着自行车的他穿梭在胡同里,不断地摇着车把上的铃铛,没骑两步就得拐弯。令他铭记至今的,是那胡同又短又窄和那百废待兴的年代。

电子一条街逐渐形成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思想和政策的大解放,以中科院陈春先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工作者到中关村创办民营科技企业,中关村电子一条街逐渐形成。1988年,国务院批示,以中关村为中心打造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自此中关村的名气大了起来。

科学的春天,让中关村一带有了万物勃发的朝气。沈爱民记得,沿着中关村大街西侧的那排小门脸,逐渐成了卖电脑的“主战场”。为了配合当时的发展,中关村大街作了第一次改造,将道路拓宽成双向四车道,马路中央由排水沟和绿化带分割开,路两侧依然是遮天蔽日的大杨树。与此同时,他也亲眼目睹了当时中关村作为北方电子产品集散地带来的繁荣。

“最红火的时候要算是上世纪80年代末了,那些小门脸里的买卖都跟计算机有关,对我们来说,那是高科技,很神秘啊。”一台286电脑售价一万多,而且很多都是国产电脑,当时一个月才挣百十来块钱的沈爱民感叹,“得攒多少年才能买台电脑啊,买来又有什么用呢?”但是沈爱民也好打听,他听说卖一台286电脑能挣5000块钱,他还听说中关村里最豪华的香港美食城曾经一度是这些电脑卖家的食堂。而那些头脑灵活的中关村本地人,也借着机会赚了不少,出租库房和宿舍的、卖电脑桌椅的,就连卖盒饭、牛肉面、水果的都跟着赚钱了。

这样的热闹虽然让当地居民开了眼,但是也带来不少问题,最严重的就是拥堵,来送货拉货的厢式货车塞满胡同,有时候一堵能堵上大半天。彼时,为了缓解周边交通状况,中关村大街进行了第二次改造,地下埋建了雨污和各种管线,车道拓宽成了双向八车道。

中关村西区“长高”了

电子一条街的热闹景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末。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市政府,同意加快中关村建设的请示,中关村的功能由“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升格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西区、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组成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区,中关村的城市面貌开始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了。

2000年,中关村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建设。当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上明确写着:中关村西区建设高科技商贸中心,中关村东区启动拆迁工程,实施土地一级开发,同时进行地上建筑项目招商和工程建设,建设中关村东区变电站和输配电线路改造等基础设施……“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十年创一流。”现任海淀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徐文冬现在还记得当时的建设口号。在那个时候,区政府是最早一批腾退办公空间、让位中关村发展的单位之一。也就是那个时候,区政府先搬到皇苑大酒店临时办公,之后才搬到了现在长春桥的位置。随后,沈爱民所在的平房社区拆迁了,大批的居民搬走了,塔吊和施工队来了,中关村西区渐渐开始“长高”了。

电子一条街的闻名与困境

中华养生网

养生专题

栏目排行

  • 常识
  • 饮食
  • 运动
  • 中医
  • 保健
明星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