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诺贝尔奖已经成了学界和公众一年一度的盛会。但是,美国物理学家 Brian Keating 发问:诺奖是否贯彻了它的初衷?它在褒奖一些人的同时,是否对另一些人造成了伤害?
约 2001 年,挪威发行的一张印有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肖像的邮票。| 图片来源:catwalker/Shutterstock.com如果你碰上了个宣称自己差点就拿下诺贝尔数学奖的人,那么赶紧开溜吧——显而易见,你遇到了一个狂妄自大的家伙。尽管诺贝尔数学奖不仅现在没有,历史上也从未设立过,但无论在哪个领域,那份想要取得诺奖级成就的热望都是合理的,毕竟它是世上至高无上的褒奖。
这个一年一度的颁奖典礼是瑞典最为神圣的庆典,它令艺术和科学领域的顶尖人士齐聚一堂,和全世界数百万计的观众们一同见证新教宗加冕的盛况。这一奖项对瑞典的国家形象至关重要,甚至让瑞典学院(Swedish Academy)的终极上司——瑞典国王迈出了不同寻常的一步,前段时间他表达了对瑞典学院丑闻的关注,并提议重新拟定规则,允许瑞典学院成员辞职。数周后,2018 年诺贝尔文学奖宣布取消。是什么让古斯塔夫国王(King Gustaf)迈出了这般闻所未闻的一步?简而言之,他这么做正符合当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设立诺贝尔奖的初衷——为了公关。
化学家和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一度被人们称作“死亡商人”,因为他以军火商身份参与了“用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大肆杀戮”。为了恢复诺贝尔家族的声誉,阿尔弗雷德设立了与其同名的奖项,旨在奖励那些“使人类受益”的人。
2013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获奖者合照,从左至右:物理学奖得主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彼得·W·希格斯(Peter W。 Higgs);化学奖得主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迈克尔·莱维特(Micheal Levitt)和阿里耶·瓦谢勒(Arieh Warshel);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詹姆斯·E·罗斯曼(James E。 Rothman)、兰迪·W·谢克曼(Randy W。 Schekman)、托马斯·C·苏德霍夫(Thomas C。 Sudhof);经济学奖得主尤金·F·法马(Eugene F。 Fama)、拉尔斯·皮特·汉森(Lars Peter Hansen)、罗伯特·J·席勒(Robert J.Shiller) 。2013年12月10日摄于瑞典斯德哥尔摩。| 图片来源:TT, Fredrik Sandberg/AP Photo
古斯塔夫国王明智地决定让诺贝尔文学奖推迟一年颁发,以调查文学奖评委会一名核心成员骇人的性丑闻指控。但愿奖项的评审过程也能利用这一“停工时间”深刻反省自身。
尽管两大自然科学类奖项——化学奖和物理学奖还未身陷丑闻,但它们也受到了争议(例如,弗里茨·哈伯 [Fritz Haber] 因为发明合成氨技术获得了 1918 年诺贝尔化学奖,而他在 1915 年曾公开表示支持化学武器的使用)。因此,我认为瑞典皇家科学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有必要考虑给自然科学类奖项也放一年的假。
作为一名多年前曾受邀参加诺奖提名的天体物理学家,我曾研究过该奖项与其背后的评审机构。我在调查中发现,在颇具声望的物理学奖(我的专业领域)评选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堆偏见。如果放任这些问题继续发展,我担心诺贝尔的声誉,或许还有公众对科学本身的认知,将受到不可修复的伤害。
奖项本身
AGA(Svenska Aktiebolaget Gas-Accumulator,瑞典气体储存器公司)灯塔“Blockhusudden”位于斯德哥尔摩附近,建于 1912 年,由尼斯·古斯塔夫·达伦(Nils Gustaf Dalén)发明的光照开关调控。光照开关能让灯塔只在夜晚点亮,从而节约燃料。这座灯塔一直依靠阳光调控工作,直到 1980 年通电。| 图片来源:CEphoto, Uwe Aranas, CC BY-SA依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本人的遗嘱,一个能够赢得科学领域内顶级大奖的人必须满足三个主要条件:首先,他们必须在物理学或化学领域内作出最重要的发明或发现;其次,这项工作在最近一年内完成;最后,这项工作造福了全人类。最后这条规定最为模糊,评判时主观成分最大——并且还经常被违反。一项科学发现究竟给全世界带来了多少裨益,这点要如何恰当地评判呢?
比如,看看世界各国贮存的大量核武器,核裂变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足以使其赢得诺贝尔奖么?奥托·哈恩(Otto Hahn)因此获得了 1944 年诺贝尔化学奖,然而他的女性合作伙伴莉泽·迈特纳(Lise Meitner)一无所获。
还有前脑叶白质切除术(lobotomy)呢?这一发现被授予 194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它造成了大范围的医疗灾难,直到十年后才被叫停。而古斯塔夫·达伦(Gustav Dalen)的灯塔自动调节器获得了 1912 年的诺贝尔奖,它的影响力却不像后来的许多获奖研究那么长远。
甚至近期的一些奖项也令人不太信服。2008 年的腐败指控险些令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委员会名誉扫地,据说制药巨头阿斯利康(AstraZeneca)为了自身利益,操控了当年的评奖表决。
*译者注:传闻该公司买通了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成员,帮助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引发宫颈癌的发现夺得诺贝尔奖。阿斯利康持有 HPV 疫苗的股份,该发现的获奖无疑将给它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这就引出了诺奖的另一个问题:它可能错误地展示了科学的运作模式。科学研究是团队活动,没有哪个获奖者是凭借一己之力抵达斯德哥尔摩的。然而,现在这种每个奖项至多三位获奖人的设定扭曲了人们对科学的认知,强化了外行人的那种印象:科学是由“孤独的天才”(通常是“美国白人男性”)推动的,并不需要背后庞大的研究网络的支持。
还有,假如诺贝尔奖和这些科学创新背道而驰,给人类,或者至少给科学,带来的是伤害而非贡献,又会怎么样呢?
诺贝尔奖价值几何?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