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义老人,87岁,面色红润、气定神闲,生活自理的同时,一周还要上7天班,这样的身体和状态是不是很让人羡慕?更重要的是,他没买保健品,也没特殊护理,等于没花一分钱,就奔着“百岁老人”方向去了。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李鸿义老人练功用的“剑”非常独特,是一根粗木棍。 走到哪儿都有人追“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中医讲,是因为虚。在《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里讲得很清楚:‘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气乃血之帅,本来是运送营养的,但是它不听话了,在肉里停住了,就会产生痈肿,就胖了……”上周六上午,在长安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一间会议室里,李鸿义老人以“九重轩主”的身份,给大家做“四高三低”如何预防的讲座。“九重轩”健康养生讲座已经持续60讲了。李鸿义老人每次都不带稿、不拿笔,桌上只有一杯清茶,引经据典、辅以实例地靠记忆和积累,就儿童、老年人疾病预防和治疗,已经给大家讲了100多个小时。
“为什么叫‘八段锦’呢?‘锦’是一种高级面料、美而华贵。这8个动作既简单,效果又好,古人觉得它是精华,所以称它为‘锦’。‘八段锦’看似简单,但做对、做好不容易,一定要按古书上说的去练。如果练好了,再配合呼吸,每个动作做8至16遍,这一天的运动量就够了……”当天下午,李鸿义又出现在传授“八段锦”的课堂上,一堂课一个半小时,连讲解再示范,体力消耗不小,但他不气不喘、动作轻盈,看起来非常轻松。
“李老,您记忆力怎么那么好呀,我们这、四五十岁的人都做不到,您是怎么做到的?”“李老,您腿脚可真利落,您就是练八段锦练的嘛?您练了多少年了?”每次讲座和授课之后,都有听众这样好奇又佩服地追着问,甚至有人不相信他的年龄,想看他的身份证。也难怪,很多87岁的老人都腿脚不便,需要人照顾了。这个老爷子,不仅生活能自理,周一到周五下午还工作,周六周日也不休息,开讲座、授课,这么好的状态让他本身就成为一则“动态广告”,走到哪儿,都有人问,有人追。
日常起居有章法每当有人问他的时候,李鸿义老人也会毫不保留,非常高兴地去和别人介绍他的感受和经验。
“首先,我的生活非常规律,每天早上4点后,收拾一下儿,然后下楼练习一段太极拳、太极剑或八段锦。时间不长,就半个小时,够了。”
李鸿义老人练功用的“剑”非常独特,是一根粗木棍。这根木棍长约1米,直径约3厘米,像大擀面杖一样,只不过已经磨得非常油润、有光泽了,证明用的年头不短了。“它本来是一根镐头把儿,老人儿都知道,过去用作镐头、斧子把儿的木头都是好木头。这根镐头把儿是白梨木的,木质细密、结实,当然也比较沉。我用它有三个好处:一个是不张扬;二是可以当拐棍儿;三是它出功夫。因为它沉嘛,平时用惯了沉的东西,一用真剑时,就觉得比较轻松、得心应手了。”李鸿义老人干什么事儿都是这样,不做表面文章,看似很随意,实则很讲究,讲究有理、有据、有效。
吃早点也是这样。他每天练完剑后就回来洗漱、吃早点。“早点,我一般都是吃传统的馒头、烧饼、粥……也没什么忌口,别人都说不能吃油饼、油条、酱豆腐、咸菜、点心,这些我都吃。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几千年的吃食,证明是符合中国人胃口的。另外,营养要均衡,凡事有度,不吃多就行。”李鸿义本身是医生,新中国的第一代医学院的科班大学生,知道即使高油、高糖的东西,只要吃的不多,身体体质好,就能消化和吸收。“有些人听说什么东西不好,就不吃;什么东西好,就多吃。这很容易顾此失彼,‘躲一枪,挨一刀’的,比如有人听说吃粗粮好,就天天吃粗粮,结果本来胃就不好,时间一长,胃溃疡犯了。”
周一到周五的上午,是李鸿义老人的机动时间,有事儿做事儿,没事儿就看看书,查查资料、写写书稿。下午,他作为疑难杂症专家,还要到长安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国宗中医门诊部出门诊。
晚饭,他一般安排在5点到6点。吃过晚饭,收拾完毕,正好6点半看新闻连播。这是他多年雷打不动的习惯。看电视的时候,他也会吃一些干果、水果等零食,但他讲究“零食不零吃”。也就是说,零食要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吃。“因为胃也要休息,你一会儿抓一把瓜子,一会儿吃几口苹果,胃得不到休息,消化能力就会减弱。”因此,他也主张,除非特殊病人,没必要少食多餐。
7点半至9点,李鸿义老人一般会处理一些日常杂事,9点后,他就不接电话,开始洗漱、在书房坐坐。 “孟子一日三省吾身,我做不到,我只能一日一省,临睡前,把白天的事儿回顾一下儿,看看哪些事儿该办没办,哪些事儿没办好,怎么修正。再安排安排明天的事儿,这一天就算过去了。” 每晚11点,准时就寝。
李鸿义老人强调,有规律的作息和饮食,非常重要,这是人气血旺盛、精神饱满的基本保障。他平时没事儿会练练书法,在他看来:“有规律的生活,就像一幅好的书法作品首先要有章法,然后才提得上节奏和美感。”
健身体育坚持60年身体好坏,和遗传关系很大。很多人都猜测,李鸿义老人现在身体好,有遗传基因好的因素。
“身体好坏和遗传肯定有关系,但我还真没有。我父亲一共生了14个孩子,我排行第14,你想想,我身体底子能好嘛?小时候三天两头生病,初中还得过2次胃溃疡、大出血。成年了,我比我个子最矮的哥哥还矮一头。”李鸿义老人介绍说。
那么,他的身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好转的呢?这还要从60年前说起。
“我们那个年代都很崇拜伟人,我发现很多名人、伟人都学医,比如鲁迅、孙中山,所以我从小就想学医。考大学的时候,我同时收到了北大文学院历史系、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和浙江医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最后选择了当时最有名的医学院校浙江医科大学,学了西医,1955年毕业后,又服从组织安排,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医师进修班学了2年中医。我们进修的时候,在现在的西安门一带,离北海公园、景山公园很近,就发现到公园打太极拳的病人好得快、恢复快。后来,国家号召‘慢病快治’,医院就组织医生学太极拳,教病人。我作为青年医师代表也去学了。我比较好学好问,当时教我们的老师接不住我的问题,就把我介绍给他的老师,杨式太极拳传人刘高明。刘老师在劳动人民文化宫教工人太极拳,那时候工人都讲究强身健体,保卫祖国。我就跟着去学了。”
让李鸿义没想到的是,在练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他的身体慢慢好了,很多病症消失了,可自己都不知道,病症什么时候消失的。这让他有了坚持下去的决心,这一坚持,就是近60年。每天早上都练半个小时,除了特殊原因,基本是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必须。
后来,他又学了秦氏站桩和八段锦、五禽戏等。因为练的好,受聘于文化宫,在业余时间教学员。
形与神俱益延年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