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中医专家认为,“药食同源”在百姓中主要存在三个误区,第一,盲目进补。有些人觉得身体虚亏就服用人参等,以为可以补气健体,实际上,对阴虚体质的人却是不可用,反而消耗阴津,使症状加重。药材必须要给合适的人服用。
第二,滥用药物食品。近年来,一些类似于人参软糖等药物食品流行起来,长期大量服用可能有害健康;还有些人自制药物食品,比如认为甘草有益则拿来泡茶喝,实际上,久服甘草可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第三,本着“药食同源”,却不懂得药材配伍,胡乱搭配,危害健康。中药有“性味”之分,药食同源的药物都有“寒热温凉”四种特性,是对立的。如果不懂得药物的配伍,“寒温”乱用,不仅不会见效,反而可能危害健康。例如,以食物来说,“猪肉:反乌梅、桔梗、黄连;合苍术食,令人动风;合荞麦食,令人落毛发,患风病;合鸽肉、鲫鱼、黄豆食,令人滞气”。
既有科学依据,又有潜在风险,如何更好地发挥“药食同源”理念,更好的服务“健康中国”?
陈凯先提醒,国家卫生部门发布的“药食同源”药材食材清单经过充分检验论证,切勿未经医生指导把没有列在清单之内的药材当食材。同时,即使清单之内的药材食材也要使用对路,这些药材食材虽然没有安全性的问题,但长期食用是否对症、能否达到养生乃至治病的目的,还需要医生的指导。“一些正规的药材经过专门炮制,可把毒副作用去掉或减低,但老百姓不一定懂得炮制方法;此外,还有药材的用量,在一定用量里面是安全的,但超出用量可能产生副作用。如果不掌握这些中药的特点,盲目把药材当食材,会适得其反。”他说。
专家把“药食同源”的宜忌通俗地概括为三句话:不是所有药材都可以拿来煲汤;能拿来煲汤的不一定适合你的体质;即使药材适合你的体质,也要讲究与其它食材的配伍,而且不是用量越大越好、食用越频繁越好。
此外,在从药物治疗到营养治疗的过程中,张伯礼表示,涉及“药食同源”的养生类产品须加强监管,建立安全可靠的准入体系。他说,养生不能神秘化,应该作为一种日常习惯纳入到生活中,这就需要提高养生类产品的门槛,要求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特定的资质。“目前养生类产品的门槛太低,做科普养生的鱼目混珠,有医药企业夸大疗效。不能让没有资质的企业和产品在里面捣乱。”他说。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