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以验夏中之肥瘦。人在夏天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增加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以肉贴膘”。
不过贴秋膘也要有度,杜起介绍:“秋天天气转凉,人们的味觉增强,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使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气候凉爽,使人睡眠充足,汗液减少。因此,身体摄取的热量往往多于散发的热量,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增加。因此有肥胖问题的人,在秋季应注意提高热量的消耗,有计划地增加外出活动。”
杜起表示,其实“贴秋膘”不只是局限在饮食上,在秋天里收敛气机,藏精补精(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是最好的“补”。
杜起表示,“人在秋天,神气要内收,以便使自己的身体与秋天的气机相适应。如果急躁发怒、伤感,加上秋天的燥气,容易伤肺。所以人在秋天要精神内收,心气平和,方能平缓秋天的肃杀之气。早晨,闻鸡起舞,可以收摄阳气,让阳气多一些生发;傍晚,天地的气机开始收敛,人也要早点休息。倘若违反了自然的规律,就会损伤肺气。人的形、神要在秋天收藏好。” 华商报记者 赵蔚林
立秋食俗
立秋这碗汤 喝了近千年
立秋时节,民间有喝香薷饮的饮食习俗,《帝京岁时纪胜》中提到,要在立秋前一天,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至立秋日阖家饮之。
在曹雪芹的《红楼梦》里也出现了香薷饮,有一次,林妹妹随贾母、宝玉等去清虚观打醮看戏,其间,不知好歹的张道士给宝玉提了门亲事,惹得林黛玉心里不快。天气炎热加上情绪因素,林妹妹中暑了,当时医生给她开的方子,就是“香薷饮”。
那么古代民间这么流行的香薷饮究竟是什么呢?香薷饮是中医的一个古方,由香薷、白扁豆和厚朴三味药组成,来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薷饮有发汗、解暑、健脾、利湿之效,可以治疗中暑、头晕,也可以治疗因乘凉所引起的怕冷、无汗及呕吐腹泻等症。清代名医吴谦着的《医宗金鉴》卷二十八云:“香薷饮,治暑热乘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腹满、吐泻者”。民间在中医药方的基础上,发展出这种夏秋之交的民俗,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中医认为香薷饮以凉服为佳,且不易引起呕吐。所以立秋前一天,人们都会将这些食材急火煎好,露宿一夜,于立秋之时凉饮。
我们现在制作香薷饮的方法也很简单,可将香薷10克、厚朴(捣碎)5克、白扁豆(炒黄捣碎)5克,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严焖1小时,待凉后代茶饮。 华商报记者 路洁
印读节气
谁家良窗邀淡月
立秋,暑去凉来。古人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形容秋天的景象。秋季阳光澄净,凉风初至,天高云淡,充满诗意。
这方印章的外框设计似一扇老窗,“立秋”二字的线条多以直线排列,辅以曲线,疏密有序如若中式建筑的框格,欲营造“谁家良窗邀淡月”的意境!透过这扇老窗看去,明月如水般的清光,冲洗着秋夜,深吸一口这清凉的、带点甜味的空气,沁人心脾……
解读印人:董扬,别署阿扬、越父,号太白布衣、布翁、六宜堂、七米山房,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篆刻委员会委员,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专家委员会委员,骊山印社社长。
■温馨提示:本方精品印章接受收藏询价
藏家可添加微信angle61980,或致电18891990828咨询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