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灸治整体观的出现。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现今发现最早的经脉学著作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都强调“灸其经脉”。在艾灸施治应用中,在经“脉”上施灸,往往较之一个具体的穴位上施灸,更具有面积大、作用广、易得气、循经快的特点,临床意义大。
其五,“虚则补之”“寒者热之”“陷下则灸之”以及“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等理论的提出,为艾灸治疗与保健提供了正确的治则。《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则强调:“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这些都是对上述艾灸原则的细化与说明。后世提出的“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更是强调了艾灸施治的重要性。因此,艾灸在此原则的指导下,对于各种病症,特别是对于虚证、寒证、疑难病症等,具有其他疗法不可替代的突出效应,更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延用不衰的养生保健方法。 (据《光明日报》)
古代针灸名著
《针灸甲乙经》是古代汉族医学著作之一,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著作。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晋皇甫谧(215-282年)编撰于魏甘露四年(259年),共10卷,南北朝时期改为12卷本。该书集《素问》、《针经》(即《灵枢》古名)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之有关针灸学内容等分类合编而成。原书根据天干编次,内容主要论述医学之理论和针灸之方法技术,故命名为《针灸甲乙经》。
该书在针灸理论上,除了强调:"上工治未病"之病,即要求一位高明的针灸医生要学会运用针灸来达到保健预防疾病之目的。他所指出的"中工刺未成"则是强调仅能做到疾病早期治疗者,也只能算作一位比较好的针灸医生——中工。他还以"下工刺已衰,下工刺方袭",将不能做到预见和早期诊断治疗的针灸医生则一概称之为下工、下下工,视之为不合格的针灸医生。这一先进思想促成了中国历代针灸医生的勤奋学习和为发展针灸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百度百科)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