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只看到了一面”,她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一个产品从开始阶段的数据收集到最后模型训练结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新产品上线前的那几次测试,总是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漏洞,需要连夜排除。大家都很紧张,往往会经历几个不眠之夜。”
如今,张栋栋参与研制的超大规模视频智能分析引擎已在国内几个大中城市落地应用。它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搭建,集合了视频汇聚分发、动态人脸识别、视频结构化分析、大数据多维分析等多项特点,轻松练就了视频监控的“火眼金睛”,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安全。
理想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平衡,就像找到一个最优的“算法”一样
在这个男性占绝大多数的行业里,像她这样的女孩并不多。张栋栋觉得自己骨子里是个“技术流”,喜欢跟机器打交道,遇到问题也爱“用技术说话”。
2015年从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后,她选择去英国留学,就读于伦敦大学学院网络科学与大数据分析专业,当时人工智能技术刚刚在全球兴起。张栋栋坦言,留学那段时间让她真正认识到,这项技术代表着未来。2016年3月,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联合创始人戴密斯·哈萨比斯领衔开发的“阿尔法狗”(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进行围棋人机大战,最终以4比1的总比分获胜。哈萨比斯也毕业于这所学校。“不敢说以这样的‘牛人’为榜样,但他的成就对我确实产生了一些影响。”虽已离开学校,她至今还保持着读论文的习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太快,必须跟进最前沿的技术,读论文算是最省时省力的办法了。”
不知不觉中,天色渐晚,快到理论上的“下班时间”了,我们也逐渐从工作聊到了生活。张栋栋认为,跟软件园里很多人相比,自己算不上一个加班“狂人”。“理想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平衡,就像找到一个最优的‘算法’一样,不断降低自己的‘损失函数’。”
每天接触最前沿的技术,生活中张栋栋的爱好却是历史、博物馆和古建筑。她还曾参加过一个这方面的公益组织,“我们会带着大家去参观博物馆,也会传播一些历史文化知识。”她觉得这些活动能让自己把节奏降下来,调节一下身心。
张栋栋乐于向身边的同事们请教,也期盼着自己能通过努力来改进他们的工作。“这是一个‘迭代’的过程,产品是这样,技术是这样,人也是这样。”她认为,“90后”比较独立,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判断,不会人云亦云,这在创新方面是优势。“国内在人工智能的应用方面发展很快,但是在一些关键的、底层的理论和技术方面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这是我们这代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众说
沙超群(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还记得四五年前我的同事在台上作报告时,曾大声呼吁“一定要给‘90后’机会”,转眼间,我们很多团队中“90后”已经挑起了大梁。这几年我们公司的技术骨干中,“90后”的比例在快速提升,包括我们承担的一些国家重大项目,其中也有相当多“90后”的身影。
信息产业瞬息万变,新技术不断迭代,具体到产品层面往往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挑战大,这些反而让我在“90后”的身上看到了很多闪光点。我记得很清楚,去年“十一”长假,我们一个项目组40多人几乎是全员加班。长假中间那天是中秋节,我提前告诉他们“中秋那天不许来”,结果当天我跑到公司一看,还是来了20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90后”。
张栋栋参与开发的这个视频智能分析引擎,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视频分析系统之一。她来公司还不到两年,经常一出差就是几个月,“扎”在项目驻地不断地优化产品。这让我这个“70后”感到“90后”也是能打硬仗的。
随着经验、阅历的不断增长,更多的优秀“90后”正涌现出来。在我们公司承担的E级超算原型机项目、“地球数值模拟装置”原型装置等重大项目中,“90后”正承担起更多更艰巨的任务。
宋怀明(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大数据及创新事业部总工程师):
我们研发团队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90后”已经是这个团队的主力,占比30%以上,在一线从事技术攻关的比例更高。
张栋栋这些“90后”经常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去训练算法、优化模型,有的时候只为提升那么一点精度和性能,就要做大量数据的计算。但也就是这一点精度,在实际应用时会带来非常明显的效果,让我感觉“90后”在精益求精方面是不输于“80后”的。“90后”科技人员的成长背景决定了他们能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思维转换能力很强,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也会尝试一些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可能是“90后”科技人员的特质,也是创新的优势。我想,今后“90后”在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再多一点坚持,多一些耐心,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果。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