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调查发现,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以学习为中心”的现象仍比较普遍,认为家长对自己最关注的方面是学习情况(79.9%)、身体健康(66.5%)、人身安全(52.2%),其人数比例均高于对日常行为习惯(18.7%)、心理状况(11.1%)、兴趣爱好或特长(7.1%)的关注。但八年级最希望家长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心理状况、身体健康,比例分别为 60.3%、39.9%、38.4%。
进入青春期,孩子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问题。他们仍然需要家长的支持、陪伴和指导。此时孩子正经历着身心的“剧变”,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很不好管”、“遇到问题却力不从心”、觉得“学校教育影响更大,家庭教育影响微乎其微”。这一阶段是家庭教育正处于问题集中爆发,但又容易被“忽视”的阶段。
这提醒家长需要转变教育角色、调整教养方式,而不是简单地把孩子的教育责任交给学校和老师、减少对孩子教育的投入程度。
家长需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示范,保持言行一致,不仅给孩子提要求,也要对自己提要求,“专制”、“独裁”、“双重标准”只会激发孩子产生逆反的情绪,拉开孩子与家长的距离;家长需要给予孩子信任和理解,透过孩子的言行看到其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渴望,及时给予孩子需要的帮助和指导;家长需要和孩子多沟通,提高亲子沟通质量,真正读懂孩子,必要时可多与班主任进行沟通。
3
一个在“东”,一个在“西”
如何缩小教育差异?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新使命。
东、中、西部地区教育质量的状况一直是党和国家、社会大众共同关注的热点。那么,东、中、西部地区家庭教育是否存在“差距”呢?又有哪些特点呢?
这些问题的澄清有助于更全面、客观地了解我国家庭教育的状况,对教育管理部门制
本调查基于全国代表性的数据,反映东、中、西部地区家庭教育之间的异同。
第一,东、中、西部地区在家庭教育中面临相同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家长尊重孩子方面,东、中、西部地区均有部分学生认为家长不尊重自己,但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家校沟通方面,东、中、西部地区均有九成以上的四、八年级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中遇到困难,且问题基本相似。
第二,东、中、西部地区的四年级学生家长在与孩子沟通、参与孩子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东、中、西部地区八年级学生家长在这些方面差异相对较小且均较四年级有所下降,提示东部地区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的“优势”并没有在初中阶段延续。
具体表现为:亲子沟通方面,东部地区四年级学生报告亲子沟通频率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八年级学生报告亲子沟通频率与中、西部地区差别较小。家长参与孩子学习方面,东部地区四年级学生报告家长参与孩子学习的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八年级学生报告家长参与孩子学习的程度与中、西部地区差别较小。
第三,在小学阶段,西部地区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期望更高,更关注孩子的成绩,却较少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提示西部地区家长需要注意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对于四年级,西部地区学生报告家长希望孩子成绩在“班里前三名”的人数比例为 49.1%,高于东部地区 8.1 个百分点。这表明西部家长更重视学习对改变个人命运的作用,更关注孩子的成绩,对孩子成绩的期望更高。
数据分析还发现,从班主任和家长沟通的内容来看,西部地区四年级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内容最多的是考试成绩(53.0%),而东、中部地区四年级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内容最多的是学习习惯(63.5%、58.6%);西部地区四年级班主任和家长沟通孩子学习兴趣的比例(18.0%)低于沟通考试成绩的比例(53.0%)。
这表明西部地区四年级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但主要关注学习成绩,缺乏对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的关注。
研究表明,与智力因素相比,非智力因素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更大。重视孩子的学习无可厚非,但只有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
本文来源:《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该报告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等部门于9月26日联合发布。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