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陈婷在浙江大学城市规划院负责项目策划,那一年,正是“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她在规划院参与了两百多个新农村的改造规划。但乡村却依旧陌生,她还是分不清小麦和水稻,会在得知晒在路边像野菜一样的东西居然是油菜花时发出惊呼。
陈婷急切地想要走近乡村,于是,在规划院任职的同时,她又去浙报老年报《养生人居》杂志兼职当了个责编,就是这份工作,让她对乡村休闲产业有了深入的认识,“能承担养生、适宜人居的地方,往往都在乡村”。
2013年,她又换了工作,成了求是《小康》杂志社浙江新闻中心的一位采编人员。这个阶段,她几乎跑遍了省内大大小小的休闲乡旅目的地……
乡村,成了一个触手可及的存在。“我带着不同的目的走近乡村,却发现它们在我眼中呈现出了不同的形象,美丽却落后的、富裕却带着点急功近利的、带着差异性开发却千篇一律的……”她觉得,那个能触动自己心底最柔软部分的乡村,似乎还在很遥远的地方。
直到她因项目开发前期调研的需要,在浙西南一个很偏僻的小山村里过了一次年。
这是一个只有百来口人的小村子。过年,全村的人都聚在一块儿,大家一起杀猪、宰羊、捣麻糍、贴春联,夜幕降临时,又在村主任家围成一圈吃饭喝酒,村民们推杯换盏、高谈阔论,好不热闹。在圆圈的正中间支着一口大铁锅,锅里炖着村民自家种的红薯,“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突然一人高喊“熟了熟了”,小孩子们“轰”地一下全围上去抢着吃……陈婷觉得自己的心都被暖化了,“这是一种我从来没有在城里感受过的年味”。
“我想,这些村民与城市人最大的差别,就是他们有自己感知冷暖的方式,能够谈论与自己的生活休憩相关的大事:选举、土地、经济模式以及人际间的温暖交往。我不知道这个小乡村的未来会如何发展,但如果它的发展可以不冲淡这种情感的维系,可以坚守朴实的生活哲学,这才是我们谈乡村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时,内心最初的想象。”
生于城里、长于城里,从来没有下过地、种过田的陈婷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来引导更多的人回归乡野,拉近城市和乡村的距离。
“让我们的孩子也可以分得清稗子和秧苗,可以感受青蛙、蜻蜓、泥鳅、小鸟、水牛这些生活的美意,让那些被我们上一代渐渐丢失的,在这一代以及下一代中找回来。”这便是她创业的初衷和情怀。
陈婷更喜欢称自己为“乡村创客”。她想以青年人的身份,掀起一场“造乡运动”,让更多人关注乡村建设、参与乡村营造、策划乡村旅游、投身乡村公益。就像她透过“乡识一场”表达的——“在这里,认识更美的乡村。”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