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保健 > “三伏天养生”系列之下篇 有种汗叫“养生汗”

“三伏天养生”系列之下篇 有种汗叫“养生汗”

发布时间:2018-08-26 18:52 | 编辑 :中华养生网 | 来源:

  这个夏天特别热,出汗似乎成了每天习以为常的事。

  养生专家提醒,出汗其实也有学问。长时间依赖空调,该出汗时不出汗,会引起“热伤风”;但如果常常汗流浃背,也会有损心气,使人体虚。

  适度微汗,汗出而不淋漓,才是最有利的健康“养生汗”。

  该出汗时不出汗

  “热伤风”惹上身

  出门坐空调车、进屋开足空调;休息日里,整天窝在空调房里做“沙发土豆”,是眼下不少人的避暑之法。

  这种看似凉爽舒适的空调生活其实会埋下隐患。特别是过分贪凉、长时间吹空调,或依赖冰镇食品的人,很容易导致风寒湿邪不知不觉侵入人体。时间一久,头晕、恶心、乏力、身重、疼痛,甚者咳嗽、流涕、畏寒发热等“热伤风”症状,就会接踵而至。

  华东医院推拿科主任朱鼎成告诉记者,中医将上述夏季的常见症称为“阴暑”。眼下,被各种“热伤风”症状困扰的人很多,究其原因就是该出汗时,没有及时出汗。出汗,是人体消暑降温、排出体内毒素的最佳方法。如果湿热邪气被困在体内无处散发,就会导致一系列不适。

  长期保持这种生活方式的人还有可能会患上闭汗症,尽管烈日当空,旁人都汗流浃背,自己却闷热难耐滴汗不出。

  大汗淋漓也会“伤心”

  不出汗会憋出病,汗出得太多,也不利于养生保健。

  中医理论认为,“汗为心之液",经常大汗淋漓会有损心气。夏季本该是养护人体阳气的最佳季节,汗液过分外泄则会导致人体阳气过度耗损。特别是气虚体质的人,在三伏天里更容易出汗,有些人甚至坐着不动也会汗流浃背,时常还会觉得口干、乏力、特别容易累。

  朱鼎成主任建议,夏季经常大汗淋漓的人可用黄芪泡茶喝,黄芪是公认的补气佳品。如果气虚症状严重,还可服用有助益气生津的中成药“生脉饮”。

  除了食补之外,取足三里穴,也就是俗称的“老母鸡穴”,握拳轻扣两百下,以略感酸胀为度,早晚各一次,可以达到调和营卫之气的作用。

  怎样出汗才能养生

  出汗太少或过多都不利于健康,那怎样出汗才能达到养生的效果呢?朱鼎成主任建议:

  选对最佳时间 对于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工作生活的人,以下两个时间是出汗排毒的最佳时间:

  一是清晨。清晨的户外温度一般不会太热。在户外空气清新处快走或慢跑五六分钟,达到微微出汗的效果,可驱除前一晚因在空调环境里入眠所产生的寒气。

  二是晚上。晚饭后外出散步二十分钟,至通体微微汗出,可消除白天空调所致之风寒。

  找到简易方法 大量运动虽然能排汗排毒,但如上文所说,出汗太猛也会让人体虚。朱鼎成主任建议,对那些不喜欢运动的人来说,在家里洗个热水浴,是既简便又舒适的养生法。这里所说的热水浴并不是普通的洗澡,而是要讲究如下方法:背部是人体重要的经脉——督脉经循行的路线。洗浴时,从颈部的风府穴开始,沿着背部直到尾椎的长强穴,用热水反复冲淋,有助于振奋体内郁闭的阳气。老年人则可用热水浸足二十分钟,然后搓热双手,摩擦脚底的涌泉穴,双脚各二百下。以上两种方法都能使皮肤腠理开泄,微微汗出,有利于暑日养生。

  学点推拿要诀 若要使发汗效果更理想,则可在一天中阳气最旺盛的上午九、十点钟,用揉按的手法按摩大椎、风池、曲池、合谷、太冲等穴位,这些穴位有助人体达到气血平衡。请家人用中医推拿手法之一的“捏脊法”,疏通与汗液排泄有关的经络,则能够更有效地振奋阳气,驱散体内的寒气。捏脊的具体方法为:用双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夹提肌肤,边提捏边向前推进。从长强穴至大椎穴,反复提捏多次,以皮肤潮红、手心出汗为度。

  链接

  找准这些养生穴

  风府穴: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后脑勺下缘凹陷中。

  长强穴:位于尾骨尖端下方,当尾骨端与肛门之间的凹陷内。

  涌泉穴:位于足底,当蜷足趾时呈凹陷处。

  大椎穴:位于项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间。

  风池穴:与风府穴相平,位于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曲池穴:位于肘区肘横纹外侧尽端凹陷处,屈肘取之。

  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处,当第一二掌骨间陷中。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基底部前方凹陷处。

  足三里:位于小腿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处。(记者 陈俊珺)

中华养生网

养生专题

栏目排行

  • 常识
  • 饮食
  • 运动
  • 中医
  • 保健
明星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