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处暑已至 暑去秋来 养生从“每天多睡1小时”开始

处暑已至 暑去秋来 养生从“每天多睡1小时”开始

发布时间:2018-08-26 05:31 | 编辑 :中华养生网 | 来源:

商报讯 (记者 陈敏娜 通讯员 张弛) 前天是24节气中的处暑,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炎热的暑天即将过去,天气逐渐转凉,预示着真正的秋天开始。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意思是说,大暑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到了处暑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

此时养生该注意哪些事情呢?记者请教了杭州市红会医院中药房杜静主任。

杜静说,处暑时节,白天气温仍会很高,早晚温差大,人们的气色、体质都欠佳,抵抗力变差,患感冒、中暑的不在少数;且入秋后“秋老虎”常发作,容易造成人体秋乏和秋燥。所以处暑后应注意调理身体,养生保健。

“我国民间自古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之说,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以便使机体逐渐适应凉爽的气候,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

当然,“秋冻”还要因人而异。杜静提醒,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更应及时增减衣服。

而由于气候渐干燥,很多人会感到早晨起床时嗓子发干,皮肤干燥,即使饮用一大杯水,也难以解渴。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秋燥”分温燥和凉燥两种。处暑期间的“秋燥”属温燥,病症多表现为头疼、少汗、口渴、干咳少痰、咽干不适、手脚心热等。

杜静说,“秋燥”原因很多,而饮食不当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因此初秋时节饮食应突出“清润”,即养阴清燥,润肺生津。同时,注意调节生活节奏和生活环境,防止过度疲劳和无节制的夜生活。 预防“秋燥”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重视精神调养,要尽可能地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适应秋季收敛之性。

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起居作息也要相应调整。此时节,公众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早睡可以避免秋天肃杀之气,早起有助于肺气的舒展。

“一般而言,秋季睡眠以晚上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为宜,中午时分应注意午休,有利于保养精气。除了做到早睡早起,还应尽量争取每天多睡一个小时,每天午睡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化解困顿情绪。”

饮食方面,要做到“燥则润之”,即应多吃味甘性平的食物,以增强脾胃功能。同时,多吃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秋季容易出现口唇干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百合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此外,鱼类是去秋燥的最佳动物食品,如:草鱼、鲤鱼、带鱼等,脂肪低、精蛋白高、矿物质多且性温益气、润燥。

运动锻炼方面,杜静建议选择爬山、健身操、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排除夏季郁积在体内的湿热,对人体安然度夏大有帮助。但运动时要注意强度不可过大,避免大量汗出而损伤阳气。

中华养生网

养生专题

栏目排行

  • 常识
  • 饮食
  • 运动
  • 中医
  • 保健
明星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