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清江
11月8日下午,北京市召开建设健康北京暨纪念爱国卫生运动65周年会议。会上,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与市体育局签订了《体医融合发展战略协议》,将把体质监测纳入体检中。据介绍,将在体检的同时,增加身体素质监测项目,通过专业医生给出的“运动处方”,帮助市民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项目。(11月9日《北京青年报》)
体医融合是大势所趋。因为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已不只是身体没有病变等低层次需求,包括对疾病预防、心理调节、身体机能调节等高层次需求越来越突出。表现在卫生方面,即着眼于防未病,比如近些年兴起的养生热、健身热等。
体育运动对于增强人体体质,预防疾病发生有重要作用,对此人们也不乏共识。但一直以来医疗卫生与体育健身,属于两个行业,并没在“健康”上达到契合点,体育健身更侧重于满足国民运动需求,体质监测对健康的指导意义被社会所忽略。这也是国家国民体质监测开展多年来,一直没有普及的原因之一。
应该看到,将体质监测纳入体检项目,并不是简单地让体育搭乘卫生的顺风车,而是迈出了体育与卫生融合的实质性一步。首先,这是对健康服务认识上的深化,由体检查病、治病向健康评价预防干预转变,比以往更注重国民的健康品质。其次,是体育健身服务功能的延伸,体质监测成为健康评价的指标之一,反过来指导国民运动健身,引导国民增强体质,培源固本,守好疾病预防的大堤。
体质监测纳入体检项目,无疑是多赢之举。除了卫生与体育部门工作上的合作共赢之外,还有利于推进体质监测工作网络化、常态化普及,更重要的是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服务。根据每个人的医学体检和体质检测的结果,可以开具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帮助个体找到更合适的运动形式,量身打造健康保健的钥匙。
当然,体质监测纳入体检项目只是体卫融合的第一步,关键还是要丰富体育健身服务的内涵。一方面,需推进卫生与体育指导的融合,提高服务跨学科的专业水准,而不是简单地将行业服务叠加。对此,北京市的做法值得借鉴。据介绍,当地还将丰富北京市大健康数据网络,建设“个人全生命周期全健康过程健康信息记录(PHR)服务平台”。未来该平台将打造成体质数据库+健康数据库,刻画出居民的日常生活的轨迹和健康演变的状态。此外,还将初步建立运动和膳食处方库,从具有普适性的运动处方入手,逐步扩展到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另一方面,体育健身的指导服务也需要加强。运动健身需要每个个体长期的坚持与参与,并且只有科学健身才有益于身体健康。
近些年,健身指导行业乱象丛生,鱼龙混杂。要想为国民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需要培养一大批公益性的体育健身指导员,也需要规范健身行业发展,特别是完善从业资质认证与人才培训。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 李敏娜]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