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意息太极拳的功就是内气之功,内气在《黄帝内经》中称为真气。
真气与生命同生同灭,婴儿在母腹孕育过程中,由母亲通过脐带提供给的气,称为先天之气;出生后哺乳长大吃食物,由食物转化的水谷之气,称为后天之气,先天后天之气并称为真气。
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之则生,散则死”。显然庄子说的气不是口鼻出入吐纳之气,而是真气。
胸肺吐故纳新之气是自然之气,称为外气。真气在人体内相对外气来说可称作内气。
内气与外气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代表两种不同的物质。古时道家创出一个字“炁”,代表真气或内气。
炁,用这个字的人很少,深谙其意的人少之又少。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潜伏人体内的一种暗物质能量体,它与生命同步又叫生命能量体。这种暗物质越充盈,人的生命越旺盛,这种暗物质越匮乏,人的精气神就萎靡不振。两三千年前,中国没有物理学,没有什么暗物质的概念,没有什么能量的概念。对于确实感觉到却又看不见摸不着这么一种东西,叫什么?空气是透明而又抓不着,因此,习惯称作“气”。古印度古希腊有一专用名词叫“以太”,近代一西方物理学家说:“中国的炁与量子场极度类似”。
东晋大医学家葛洪说:“善吐纳者...唯行气可以延寿矣!”
行气可以分为吐纳行气和导引行炁:
1.吐纳行气:就是深呼吸。太极拳要求腹式逆呼吸法。小腹回收(凹)吸气,小腹外(凸)时呼气。
2.意念导引行炁:完全是由意念导引内炁在体内循径运行。
吐纳是通过腹腔的收放产生的压力,将体外之气吸入到胸肺,吸收了氧和有用部份,其余的气呼出体外,吐故纳新的是自然之气,称之为外气。
导引行炁是体内的暗物质能量,不经口鼻呼吸系统吐纳,而是用意念循径导引,称之为内炁。
吐纳、导引两种方法统称为调息,吐纳行气称作气息,意念导引行炁称作意息。
庄子说:“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千百年来,若在字面上理解:真人能用脚后跟喘气?怎么也破译不了这句话,似乎千古之谜。
其实庄子说的是意息内炁的导引,并不是吐纳之外气。内炁随意念可以在体内任意通达,即所谓意到炁到,前提是有过意息功夫锻炼之人。
意息太极拳不是新编什么套路,是在原有太极拳套路的基础上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自然呼吸阶段。
对初学拳者,在头两三年内,要在套路动作上下功夫,掌握太极十三势的拳法,练好基础功夫。
第二步:气息阶段。
在套路动作纯熟以后,方能进入第二阶段的练习,此阶段主要是采用腹式逆呼吸法,将其融合到动作之中。
操作要领:
上肢:蓄吸发呼。
下肢:虚吸实呼。
第三步:意息阶段。
此阶段是最高阶段,将吐纳之息和意念导引之息完全融入动作之中。
操作要领按以下四句口诀:
小腹凸凹逆呼吸,蓄吸发呼细匀绵;口鼻之气呼于外,意送内炁入丹田......
头两句是气息操作,后两句是意息操作,意息是在气息呼气时,意送内炁入丹田...也可入指尖...也可入涌泉...。这时完全能够做到所谓“意到炁到”或者意走周天。达到了炁随意趋,从心所欲阶段,此阶段可直攻病灶,有自我治疗价值。
其实意息太极拳也就是将太极拳与吐纳导引行炁功融合为一体,称之为功拳的结合。不会拳者可单独练功,其效不减。本人早年心脏、腰肾、颈椎等疾病能够痊愈,全是得益于此。
除此锻炼之外,还有心态问题须注意,《内经》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名言:“恬淡虚无,真炁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淡泊名利,无私无欲,无贪无争,善吐纳,行导引,真炁充盈,必然长寿矣!
(注:关于炁:本文为了使读者清晰自然之气的区别,引入内炁、外气和气息、意息的概念,这是一种狭义的解释。《易经》说:“精气是万物之本。”孔子说:“一阴一阳为之道。”天地间的精微之气、阴阳之气,都得用炁字解之。)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