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红薯曾经是国人的主要口粮,“拳头口粮”。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红薯却变成无人问津的小杂粮。而今,被誉为“抗癌食品”的红薯,走上了越来越多百姓的餐桌。
红薯的命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起伏?我省红薯的种植情况如何?对此,记者进行了探访。
60岁的李花出生在遂平县阳丰镇郑湾村。说起红薯,她是爱恨交织。对红薯有情,是因为红薯救过她的命,“最穷的时候,在公社工作的父亲每天晚上回家,将自己省下的一块红薯带给我。”对红薯恨,是因为过去吃得太多了,至今一吃红薯就恶心。
“20世纪60年代末,河南省红薯种植面积高达1500万亩,红薯也成了农村家庭的主要口粮。”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副所长张振臣说。
红薯的命运在1982年发生巨变。这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迅速推广。李花说:“大锅饭砸了,粮食产量提高了,我们都吃上了白面馍。口粮变了,种红薯的也就少了。”
与此同时,玉米取代红薯成了秋粮的主要种植品种,种植面积大幅萎缩的红薯,自然也从“拳头口粮”变成了小杂粮。张振臣说:“上世纪末,红薯种植面积大概只有200万亩。而且,种红薯主要是为了打粉做粉条。”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玉米价格不断走低,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同时,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饮食日益重视。红薯这样一种非常普通的食物,因含有丰富的营养、具有抗癌等功效,种植面积出现了回升。
今年64岁的襄城县双庙乡门楼李村村民纪安平,与红薯打了一辈子交道,还与省农科院联合研发了红薯新品种——郑薯20。“我种的红薯口感好,品质高,都是按一斤4元卖出去的,一亩地能挣2万多元。”
像纪安平一样,现在种红薯的越来越多,种植的新品种也越来越广,河南省每年红薯种植面积都保持在500万亩以上。在项城市红旗合作社的栾玉亭看来,鲜食红薯现在很受市场欢迎。“不仅越来越好卖,效益也比直接打粉高出不少,明年我也要多种一部分鲜食红薯。”
如今,喜欢鲜食红薯的消费者越来越多,种红薯自然也得跟上市场的变化。张振臣告诉记者,“鲜食红薯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多,说明‘小杂粮’的时代过去了,红薯正演变成新的消费品。”
“虽然河南省种植的鲜食红薯品种众多,但绝大多数是外省品种,自主研发的品种很少。”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薯类杂粮作物研究室主任杨育峰说,过去红薯品种研发主要追求高产量、高出粉率,这是河南省鲜食红薯品种较少的原因。“目前,我们正加大对鲜食红薯品种的研发,适合中原地区种植、产量高、口感好的红薯新品种指日可待。”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