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健身休闲产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运动为载体、以参与体验为主要形式、以促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向大众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涵盖健身服务、设施建设、器材装备制造等业态。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是推动体育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强劲引擎,是增强人民体质、实现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对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7号),经省政府同意,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加快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坚持转变职能、优化环境,坚持分类推进、融合发展,坚持重点突破、力求实效,推进健身休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健身休闲产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身休闲需求,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格局,市场机制日益完善,消费需求愈加旺盛,产业环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丰富,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更为紧密,健身休闲产业总规模达到1200亿元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实施市场供给增加计划。
1.普及日常健身。推广适合公众广泛参与的健身休闲项目,加快发展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徒步、路跑、骑行、棋牌、台球、钓鱼、体育舞蹈、广场舞、工间(前)操等普及性强、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保障公共服务供给,引导多方参与。
2.发展户外运动。加快制定以户外运动为重点的健身休闲运动项目系列规划,科学引导和推动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大力推广露营、登山竞速、徒步穿越、攀岩速降、拓展等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积极发展摩托艇、赛艇、皮划艇、龙舟、帆板、漂流和滑水等水上健身运动项目,加快培育滑翔、运动飞机、轻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航空模型等航空运动项目,鼓励发展滑雪、滑冰等冰雪运动项目。以马拉松、绿色健身运动、登山、骑行、五禽戏、水上运动等为重点,培育和打造一批富有安徽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品牌赛事活动。
3.发展特色运动。传承和推广养生健身气功、太极拳、武术、龙舟等民间传统健身休闲项目,加强花鼓灯等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健身休闲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极限运动、电子竞技、击剑、高尔夫等时尚运动项目健康发展,培育相关专业培训市场。加强对相关体育创意活动的扶持,鼓励举办以时尚运动为主题的群众性活动。
4.促进产业融合。深入谋划和推进“体育+旅游”,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编制体育旅游重点项目名录。优先将赛事活动安排在节假日,以体育赛事活动带动户外旅游活动。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拓展旅游项目,鼓励旅行社结合健身休闲项目和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旅游产品和路线,促进大众运动休闲和主题旅游度假,拉长体育旅游产业链条。推动“体医结合”,加强科学健身指导,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促进健身休闲与文化、养老、教育、健康、农业、林业、水利、通用航空、交通运输等产业融合发展。
5.推动“互联网+健身休闲”。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健身休闲服务,推动传统健身休闲企业由销售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提升场馆预订、健身指导、运动分析、交流互动、赛事参与等综合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健身休闲在线平台企业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形成健身休闲产业新生态圈。
(二)实施市场主体培育计划。
6.支持健身休闲企业发展。鼓励具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健身休闲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通过管理输出、连锁经营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和利润链,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领军企业集团。支持企业实现垂直、细分、专业发展,鼓励各类中小微健身休闲企业、运动俱乐部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健身休闲企业上市,加大债券市场对健身休闲企业的支持力度。完善抵质押品登记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拓宽对健身休闲企业贷款的抵质押品种类和范围。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健身休闲产业发展。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