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报告(2017)在沪发布。其中一组数据值得深思:“体育健身效果指数”80.1分,而 “体育健身行为指数”仅有40.0分。这意味着明明体育健身的效果不错,孩子们主动参加体育健身的意愿却不高。
在教育界、体育界专家看来,推动儿童青少年主动参与体育健身,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体育课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虽然今年沪上中考新政推出,将体育课的平时成绩也纳入考核标准,希望能够推动青少年的体育运动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但是,如果中学体育教学模式不变,“为考而学、为学而学”,则很难满足学生运动技能提升的需求。
把运动拆解成一个个动作知识点反复模仿,难以提升学习兴趣
体育老师示范一个个动作要点、学生反复模仿,传统的体育课如果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灌输”,充满魅力的体育运动被拆解成一个个动作知识点,这怎么可能让学生有兴趣?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季浏坦言,为了学而学的体育课非常沉闷。没有师生间合作、学生间合作,也很难激发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兴趣。“要把老师示范、自主学习、分组合作结合起来,把合作练习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合作和运动中提升兴趣。”
篮球课上,这节课教学生原地运球,下节课教学生双手胸前传接球……盘点现在中学体育课的教学过程,看似每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却把运动技能拆解成为了碎片化的技术动作。季浏说,以篮球课为例,碎片化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应该将多种技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比赛中体验篮球的乐趣。
民立中学体育教研组组长孙亮对此也颇为认同。他说:“老师给学生的练习都应该经过设计,我从美国带回来一套大学生体育课的篮球游戏视频,这些游戏技巧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基础改良后用于中小学教学,比如六七年级的学生可以在比较小的场地中做一些相对简单的篮球游戏,更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有一些篮球比赛,在游戏中和比赛中学习,才能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
合格的体育课要让学生出汗
“在不少中学,学生上完一堂体育课,连汗都不出。这样的体育课就应该改革。”沪上一名体育教研员感叹,“体育课只有出汗了,才有锻炼效果和愉快感觉,每节至少10分钟体能训练不可或缺。”
越来越多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身体负荷,有运动量才能培养学生体育健身的习惯。体能培养不止在课内,课外体育活动也很重要。“现在一些学校利用学生社团、拓展课等方式拓展学生的体育运动,这就非常适合培养和拓展学生的运动兴趣。但活动内容可以更加丰富,不要仅仅局限于广播操和长跑。”季浏表示,运动的魅力就在竞赛,要多开展学生之间高水平的比赛。在高频率和高强度的比赛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身体素质,还会学到如何团结合作、如何打好战术配合。
此外,新中高级中学原校长、上海市中学生体协副主席徐阿根也提及,学生提高健身运动意识要家校配合,社区要完善健身器材面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走出补课班,走向运动场。
体育考核应看学生每年运动健身能力的提升
报告还显现出另一个值得注意现象, “体育健身意识”得分最高的是初二、初三年级,而 “体质健康水平”得分最高的是初三、高一年级。分析这一“怪现象”,说明体育纳入中考后对学生体育参与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有效果,但并没有对学生健身运动的参与度产生持续效果。
“和其他学科一样,考试对于学习积极性肯定有促进作用,特别是体育中考的重要效益使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长有所保证,但体育学习的目的不只是拿高分,而是增强身体素质,了解体育项目,学习体育精神。”徐阿根表示,上海中考体育科目为学生留下了项目选择的空间,但另一方面,中考体育科目的日常考核评价标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今年公布的上海中考改革方案中,中考体育科目总分30分保持不变,统一测试的15分加入了乒乓球、网球等项目,进一步扩大考生的选择空间;日常考核评定的15分从原来中考时学校统一给分变为每年输入数据库生成最后得分,以此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在接受采访时,不少专家提出,未来考试评价可采用既关注体育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进步程度的方式,学生由于先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会呈现出非常大的体能基础差异。 “学校可以建立每位同学的体育学习档案,进行小学到中学持续追踪,每个学年的教学起点应该是上一学年的成果,最终的中考体育成绩应将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纳入考量。”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