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到,意味着冬天正式来临了。这个时期,北京市场的蔬菜供应模式也从秋季模式完成了向冬季模式的转换。北京晨报记者近日走访京城“菜篮子”北京新发地了解到,随着产地蔬菜上市量逐渐增加,新发地市场的蔬菜加权平均价也明显下降。虽然进入冬季,北京市场上的蔬菜品种仍然丰富。在11月3日举行的中国国际果蔬大会上,新发地市场设立的果蔬展柜吸引了市民围观,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新鲜进口水果、蔬菜琳琅满目。
上市量增 价格明显下降
近几日,新发地市场蔬菜的平均价是1.9元/公斤,周环比小幅下降1.55%,与去年同期的2.04元/公斤相比明显下降。比如西芹,近几日批发价在0.6至0.7元/斤,上周同期价格是0.7-0.8元/斤,周环比下降13.33%。去年同期是1.2至1.6元/斤,年同比下降53.57%。
新发地市场统计部负责人刘通介绍,西芹的价格已经下降到近几年同期的最低点,主要原因一是去年同期价格相对较高,农户有较好的收益,今年扩种。据新发地市场的商户反映,今年西芹的种植面积比去年扩大了约1倍,导致价格腰斩;二是今年秋末冬初芹菜的价格也相对低廉,导致西芹的价格也受到打压。
刘通介绍,进入秋季,北京市场蔬菜的供应模式开始向冬季模式转换,供应地南移,冷棚蔬菜开始取代露地蔬菜,随后暖棚蔬菜取代冷棚蔬菜。到目前,供应模式基本转换完成,近期菜价在上周后期出现波动下行的态势,主要得益于后续产地的蔬菜上市量逐渐增加。尤其是近期光照充足,日间气温回升,北方产区茄果类蔬菜的产量也是稳中有升,黄瓜、西红柿等价格回落;一些提前退市的蔬菜,如豆角类蔬菜,也得到南方产区蔬菜的补充,价格稳中有降。
冬季餐桌 品种丰富不单一
以前一到冬天,北京市民的餐桌上就是老三样:土豆、洋葱和大白菜。经过近30年的发展,北京新发地市场不但成为京城市民的“菜篮子”和“果盘子”,也成为了国内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保障着首都90%的农产品供应,实现了从“有什么吃什么”到“吃什么有什么”的转变。眼下,北京尽管已经进入冬季,但市民的餐桌上品种照样丰富。11月3日,中国国际果蔬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新发地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玺携新发地市场60余位“果蔬大王”出席了本次论坛会议。
当天有30多个国家的特色蔬果供应商参展,带来了近500个品种1200个参展品牌。北京新发地设了果蔬展柜,将北京市民的“菜篮子”和“果盘子”端上了国际大会,各种新鲜进口水果、产地直供蔬菜应有尽有,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们叹为观止。
张玉玺:中国农业根本出路在于规模化
张玉玺还应邀在论坛上就中国农产品发展方向发表了主题演讲,他说,十九大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了“深化供给侧改革”,这是因为,中国的农产品已经进入产能过剩阶段,农民继续按照传统的方式种植,农产品丰产不一定丰收,农民勤劳不一定致富,好产品也不一定卖出好价钱。这就是现阶段中国农业出现的“三个问题”:一是政府对农业种植的补贴已经到达天花板;国际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国内农产品的价格;中国农民收入还不高。“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解决产能过剩。”张玉玺说,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出路是农业规模化,要把中国的农民种植组织和管理起来,实现规模化、现代化、机械化种植。二是要实现品牌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三是农产品要标准化。有了品牌以后还要做好宣传,讲好中国故事。
张玉玺表示,2016年新发地开始全面提档升级,2017年继续“内升外扩”,商户阵营将由原来的“千军万马”转变为“精兵强将”。何为“精兵强将”?一要有自己的种植基地,能够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能够从生产种植到加工、包装、运输,再到批发市场进行配送、销售“一条龙”实现全产业链。二是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互联网知识、懂得如何打造品牌、宣传推广,从而把业务做大做强,为首都供应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北京晨报记者 陈琳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