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运动养生 > 太极 > 承历史文脉 扬体育荣光——四川省体育非遗项目展演侧记

承历史文脉 扬体育荣光——四川省体育非遗项目展演侧记

发布时间:2018-08-10 19:51 | 编辑 :中华养生网 | 来源:

历史文脉 扬体育荣光——四川省体育非遗项目展演侧记

承历史文脉 扬体育荣光——四川省体育非遗项目展演侧记


省级非遗项目《北川羌族推杆、抱蛋》表演。

承历史文脉 扬体育荣光——四川省体育非遗项目展演侧记


国家级非遗项目《泸州雨坛彩龙》表演。 本报记者肖雨杨摄


  8月9日,四川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在广元利州广场举行。此次展演邀请了体育非遗项目及民族民间民俗项目20个、展演单位17个、表演人员近500名,他们中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也有传统体育项目的佼佼者。国家级非遗项目《泸州雨坛彩龙》《射箭提阳戏·春耕》《川北薅草锣鼓·丰收歌》《高台舞狮》……一系列精彩的非遗项目轮番上演,把观众带入时空隧道,领略千百年来四川体育的人文历史脉络和四川体育的过去与未来。□边钰本报记者钱晞薛剑

一场展示传统体育魅力的精彩展演  立秋后的广元,天朗气清。随着铿锵有力的喧天锣鼓声,四川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开场。
  台下,5岁的小陈凡,随着台上演员的节拍,萌萌哒地扭动着肢体,妈妈何素芬在旁边打着节拍。“省运会在广元举行,让我们有机会在家门口领略现代体育的风采。而非遗展演,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了传统体育的魅力。”何素芬边说边随着孩子不自觉扭动着身躯。放眼望去,台下人头攒动,千余名市民尽情享受着这台体育非遗“文化大餐”。
  台上,精彩荟萃间,一场跨时空的展演讲诉着四川传统体育的魅力。独具民族风味的彝族磨尔秋,上下翻动间,翩如蝴蝶,捷似雄鹰;展现角力与技巧的北川推杆、抱蛋,激烈勇猛,引人屏息凝视;舒展优美的李雅轩太极,兼具大松大软与磅礴气势;把绳系在脖间进行拔河的押加,展现了甘孜藏族的豪情猛力……广元青川的《川北薅草锣鼓·丰收歌》一嗓惊人,这一流传于川北山区农村的民间音乐艺术,是每年的七八月份大伙一起除玉米草、黄豆草时唱的一种山歌,生动展现了农耕时代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

一场“探寻体育历史”的回望之旅  当天的表演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两条赫赫生威的彩龙。其跃动绚烂的色彩,磅礴的气势,让人眼前一亮。这条由泸州“飞”来的雨坛彩龙,被誉为“东方活龙”。其造型别具特色,与当地建于明代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龙脑桥”的主龙头极其相似,龙头彩绘精美,其形额高嘴短,双目纵突能动,下颌开合自如。“龙身长20余米,共13节,龙体浑圆灵活:龙尾是长于龙头的鲢鱼状,紧随龙身起伏摇摆,舞动之中颇含诙谐,富有情趣。”泸州雨坛彩龙传承人谈燕舞了20余年的彩龙,对雨坛彩龙的发展熟稔于心。据了解,地处泸县、荣昌、隆昌三县交界的龙洞山上的泸县雨坛乡,自古以来就有设坛耍龙,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习俗。清光绪十八年左右,当地艺人将原有的“草把龙”改成彩龙,雨坛彩龙因此得名。
  作为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雨坛彩龙在漫长的表演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创新表演套路。当天的表演,连贯变化的太极图形中相继呈现“龙出洞”“龙夺宝”“龙拖宝”“龙抱蛋”“龙擦痒”等数十个动作,配合川味浓郁的锣鼓吹打乐伴奏,气势恢弘,引得观众不断拍手叫绝。
  同样引得观众叫好的还有惊险刺激的旺苍高台狮舞。“旺苍高台狮舞的高台由独具川北特色的八仙桌搭建成品字形,模仿山的形态,舞狮人从下往上,一台一台舞至最高点,寓步步登高之意。”旺苍高台狮舞传承人李大正告诉记者,旺苍高台舞狮表演翻腾,有惊无险的一招一式,均离不开熟练的武术技巧。其中,“对面立”“灯笼架”“立天柱”“孙猴盗桃”等高难度动作,可称之为超凡的民间绝技。

一条薪火相传的体育文脉线路  回望四川体育发展的历史长河,各民族创造了类群丰富、风格各异的传统体育项目。从2011年至今,我省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体育健身项目达45项。传统文化静水流深,隐于寻常,百姓日用而不觉,历经数千年嬗变不曾中断,显示着一个文明体系的定力和凝聚力。
  非遗通过代代相传,沉淀汇聚成清晰的脉络。65岁的谭显均是安仁板凳龙达川区的传承人,“我从5岁开始跟着父亲学,现在又教儿子孙子舞龙。”60年的“人龙共存”经历,让他对于板凳龙有着特殊的情怀,“安仁板凳龙用竹篾条弯制成龙头、龙身,以稻草、包谷壳等5种农作物秸秆装饰,象征五谷丰登;以板凳的四只脚作为龙腿,寓意四季平安;每条龙由三名男性表演,取意三阳开泰。”谈起安仁板凳龙,这位花甲老人眼神格外温柔。老一辈的传承人初心不改,新一代的年轻人弘扬传统。漓江小学将起源于明朝的漓江高跷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并演绎出了高跷拍传篮球的现代元素。百合莲花枪舞走进了校园课间活动,并写进了泸州本土教材。
  “我们首次在省运会中,配套开展四川体育非物质文化展演活动。”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馆长郝勤认为,借力重大赛事平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四川优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让更多人感知文化特色、认知文化底蕴,在潜移默化间,将历史文脉的根基扎于人心,这对文化保护起到了双赢作用。

中华养生网

养生专题

栏目排行

  • 常识
  • 饮食
  • 运动
  • 中医
  • 保健
明星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