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中老年人微信朋友圈,往往能看到转发的大量所谓“科学研究表明”文章。开头都“科普范儿”,充斥高深晦涩的专业名词、“重量级”专家解读、“权威”数据援引。然而不久就画风突变,大肆推销某种药品或者医疗器械。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伪科普”式虚假医疗广告,大多集中于两性疾病、健康养生等领域,被一些民营医疗机构或商家利用,包装宣传其产品或服务。(7月19日《北京日报》)
打着“科普网文”的名义吸引中老年人,实则却是“伪科普”式虚假医疗广告,商家将真面目隐藏在背后,真是套路满满,令人防不胜防。由于类似“伪科普”网文都是用各种似真似假的概念、科技名词、数据等掺杂糅合而成,所以对于缺乏科学常识的人来说,很难轻易辨识清楚。而且“伪科普”网文都打着出自所谓“权威机构”的旗号,不明真相的群众一不小心就会被其忽悠住了。
这类文章经常杜撰“高大上”的新奇“科学”概念,以科技术语和国际荣誉吸引眼球,并冠之以“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权威专家”的美称,其数据来源,则主要是“国外的医学网站”,充斥着危言耸听、真假参半、哗众取宠的言辞。据了解,“科普网文”多半出自医药公司本身的营销团队、广告公司的专业策划或是自媒体写手,主要采取大数据造假、修改国外研究文献、套用似是而非的医学理论等手法,以此将虚假医疗广告包装成“科普网文”,达到忽悠受众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伪科普”虚假医疗广告隐秘性较强,乃是以“科普网文”示人,不容易被察觉,也方便逃避打击。因此,需要对“伪科普”虚假医疗广告定性,明确其属于违法违规信息,并要求平台担负起内容审核责任,利用技术手段对此类网文加以识别、删除、辟谣、封号等,提示用户小心防范,不要轻易相信。
由于“伪科普”假冒权威专家,向中老年人灌输错误的医疗信息,兜售各种不靠谱的医疗器械、药品、保健品等,容易误导患者,使患者接受错误知识,延误治疗。据专家介绍,虚假医疗广告推销的产品,很多会对患者的肝脏、肾脏、心血管产生不良影响。
可见,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的“伪科普”虚假医疗广告,不仅涉嫌伪造、传播虚假网络信息,诱导受众上当受骗,还可能使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机会,危及生命安全,乃是在谋财害命,其罪不小。监管部门不能以普通的网络虚假信息视之,应施以最严厉的惩罚,追根溯源,深挖背后的广告主、经营者和发布者,追究其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