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人群 > 儿童 > 儿童“离水”后仍可能发生溺毙

儿童“离水”后仍可能发生溺毙

发布时间:2018-07-22 23:50 | 编辑 :中华养生网 | 来源:

夏季通常是溺水意外高发期,尤其对儿童而言。为防范溺毙,家长除了叮嘱孩子注意安全外,还能做些什么?以下几点你可能还不知道:

溺水者通常静止不动

提到溺水,不少人联想到电影电视中落水者奋力挣扎、大声呼救的画面。但据专家介绍,人在溺水时通常不会做出上述举动,而是非常安静,甚至静止不动。

致力于全球溺亡防范的非营利组织“无国界救生员”主管贾斯廷·桑佩什罗特说,溺水指人在被水淹没时呼吸困难、身体无法获得足够氧气的状况。人体在没入水中时会本能地屏住呼吸,多数人在这种情况持续30至60秒后失去意识。

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儿科急诊和伤害研究员马克·宗弗里洛说:“溺水通常发生得非常迅速和安静。”

正因为如此,不少家长没能及时发现孩子溺水。按照美国一家儿童医生团体成员安娜·门登霍尔的说法,儿童溺水案例中,大约九成事发时家长在场但没有及时发现。

“离水”仍可能溺毙

溺水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救助,可能遭受大脑损伤甚至死亡。而那些被救上岸且仍意识清楚的溺水者中,部分仍然面临生命危险。先来看发生在美国的两个案例:

2008年,男童约翰尼·杰克逊游泳时意外咽下几口水。他咳嗽了一阵,但看上去并无大碍。父母没有在意,带他上岸回家。几小时后,他在睡梦中离开人世。

2014年,男童罗宁在一场泳池聚会期间跌入泳池,大约20秒后被母亲救起。他起初没有表现出不适,只是受到惊吓。当晚,他的血氧水平骤降,被紧急送往医院。

两名男童遭遇的状况通常称为“二次溺毙”或“延迟溺毙”。这种情况下,尽管溺水者已经出水,但由于少量水进入肺部,冲刷促使肺部吸收氧气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人体在数小时至一天内逐渐缺氧。

另一种离水后溺毙的状况称为“干性溺毙”。这种情况下,水没有进入肺部,但导致喉部或声带痉挛,呼吸道闭塞。“干性溺毙”通常发生在出水后数分钟内,但也有一小部分发生在溺水后数小时内。

“离水”后需引起警惕的症状

按照宗弗里洛的说法,“延迟溺毙”和“干性溺毙”发生几率不高,在所有溺亡案例中所占比例在1%到2%之间。而如果在溺水者上岸后数小时内密切观察其可疑症状,有助进一步降低危险发生可能。

需要引起警惕的症状包括:

呼吸困难、咳嗽、胸痛或呕吐。如果发现溺水者呼吸浅而急促、鼻孔外张、呼吸时肋间明显扩大等,表明其呼吸困难,难以获得足够氧气。

极度疲惫。溺水者如果感到非常疲惫,可能是因为大脑没有足够供氧。

行为异常,如在溺水后突然表现出烦躁、好争好斗等情绪。

身体外表变化,如嘴唇青紫、皮肤苍白等。

专家建议,溺水后如果持续出现上述症状且逐渐加重,应及时就医。

当然,家长最好能在意外发生前就采取措施,如培养孩子游泳技能、孩子戏水时近距离持续监护等。

不同类型的溺水者抢救办法

一是对于清醒、有呼吸有脉搏的溺水者,呼叫120,陪伴,保暖,等待救援人员或送医院观察。

二是对于昏迷(呼叫无反应)、有呼吸有脉搏的溺水者:呼叫120,清理口鼻异物,稳定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密切观察呼吸脉搏情况,必要时心肺复苏。

三是对于昏迷、无呼吸但有脉搏的溺水者:类似“假死”状态,患者喉痉挛,无呼吸,脉搏微弱濒临停止,此时仅仅给予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脉搏心跳即可迅速增强。恢复呼吸后,可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

四是对于昏迷、无呼吸、无脉搏的溺水者:即刻清理口鼻异物,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立即开始心肺复苏急救,不要去实施控水从而耽误心肺复苏。切记同时呼叫120,并持续复苏至患者呼吸脉搏恢复或急救人员到达。

中华养生网

养生专题

栏目排行

  • 常识
  • 饮食
  • 运动
  • 中医
  • 保健
明星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