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头伏,正是吃饺子的日子。炎炎夏日里,饺子蘸香醋,想想都让人食指大动。
头伏为什么要吃饺子?伏天里人的胃口往往,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此外,过去头伏之时恰逢麦收不久,家家有粮,就利用这个时候享享口福,又有“好吃不如饺子”之说,因此饺子自然成为首选。所以人们在“头伏”吃饺子,希望能平安度夏。
更重要的是,“头伏”吃饺子,再喝上热乎乎的原汤,发一身汗,有驱散盛夏“毒火”,弥补闷热天气体力消耗的作用。
听完好消息,下面这个消息有点……
据气象部门消息,
今年三伏时间长达40天,
比一般年份多了10天。
高温、湿热,又没有小长假可以外出避暑,三伏天可以说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时段。
尤其是今年是一个长达40天的三伏天。
温馨提示眼下北京已经进入汛期,加上正值旅游高峰,公众出行需注意安全,密切关注气象部门权威发布的天气预报预警和灾害防御建议。
近期降雨频繁。如遇阴雨天气,请避免前往山区等地质灾害风险大的区域,远离河道等低洼地带。
入伏后养生注意事项1、防中暑
步入三伏天,中暑也进入高发期。平时注意多喝水,家庭中可常备一些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防暑解暑、调理肠胃的中成药,以防万一。中暑后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出现虚脱、昏迷,可掐人中帮其恢复知觉,同时拨打急救电话,及时把病人送至医院。
2、补钾补水
一到天热,出汗多,这个时候要补钾,可以多吃点香蕉。也需要及时正确地补水,平时最好手边常备一瓶水,随时补充,遵循少量、多次、慢饮的原则。
3、多吃“苦”
“夏日吃苦,胜似进补。”研究证明,苦味食品含有生物碱、氨基酸、苦味素、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大量人体需要的物质,能解毒、明目、抗菌消炎、解热祛暑、提神除烦。适当吃点,还可以刺激脾胃的消化能力。
4、少吃寒凉食物
夏天是阳气最盛的季节,适合多吃些温性食物,助阳升发。如果为了一时痛快,大吃寒凉性食物,身体的气血遇热则行,遇冷则凝,反而将散热渠道堵塞了,更容易中暑。
5、选择合适的运动
夏天运动对体力消耗比较大,走路、太极、瑜伽等比较缓慢的运动最适合夏天进行,对缓解失眠、平复情绪有一定的帮助。没有病的人还可以快走和慢跑交替进行。
6、贴三伏贴
入伏后,也进入了贴三伏贴的时期。中医学观点认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贴敷,可以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如鼻炎、气管炎、咽炎、哮喘等。
睡足8小时+中午小睡
保证8小时睡眠,不熬夜,睡眠时不要对着风扇或空调直吹。
防晒要及时
出行太阳帽、遮阳伞、墨镜随身,防晒霜要提前半小时涂抹、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也要常备。
别等口渴再喝水
每天要喝2升水,如果出汗多,还要更多补水,和补充盐分。
避免辛辣和油腻的食物
它们有较高的热量,应尽量少服用。推荐以清淡饮食为主,多食清菜、水果。
多喝降温饮品
例如,绿豆汤、山楂汁、金银花、菊花茶、西瓜、黄瓜、西红柿等。
用凉水冲手腕
可以每3小时用自来水冲手腕一次,每次1分钟,可以降低体温。手腕是动脉血液流经的地方,用水冲可有效降低血液温度。
为什么三伏天有长有短?三伏天的长短,主要由中伏的长短决定。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今年的夏至(6月21日)到立秋(8月7日)之间,分别有庚寅日(6月27日)、庚子日(7月7日、小暑)、庚戌日(7月17日、初伏)、庚申日(7月27日、中伏)、庚午日(8月6日)5个庚日,所以今年的中伏有20天,(从7月27日至8月15日),三伏天共计40天(从7月17日至8月25日)。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