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1970-01-01 08:00 | 编辑 :中华养生网 | 来源:

  保健品市场欺诈套路大起底

  调查动机

  最近几天,两条关于保健品的消息引起社会关注。一条消息称,山东省威海市的刘女士和丛先生在退休后的10年间一直坚持买保健品,已经花费了30万元。令人遗憾的是,这对老夫妻瘦骨嶙峋、身体孱弱。另外一条消息则是中国消费者协会在重阳节主办一次座谈活动,聚焦老年保健品消费问题。保健品问题缘何频频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保健品市场虚假宣传、敲诈欺骗行为缘何难以根除?

  一直以来,虚假宣传、敲诈欺骗是保健品市场的毒瘤,不少消费者上当受骗。不久前,国务院食品安全办联合工信部、公安部等8部门召开全国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此之前,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9部门印发了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方案。

  保健品市场实际状况如何?哪些问题需要强力整顿?《法制日报》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花了数万元吃了不管用

  家住北京市通州区的郭先生告诉记者,他家老爷子电话订购保健品花了近5万元。

  “我家老爷子的退休金挺多,我们家前院还出租了一些房子,租金都是老爷子自己拿着。不过,老爷子攒的这些钱都用来买保健品了。”郭先生说。

  郭先生告诉记者,他知道父亲买保健品是在去年冬天。

  “我和老爷子住两个院儿,但是走一个大门。去年12月的一天,我看到有个年轻小伙子出门,就去问老爷子,他说是来送药的。”郭先生说,老爷子通过电话订购了一些药,这些药全是保健品。

  “我父亲有听广播的习惯,他有时出去转着玩,没事在家的时候就喜欢躺床上听广播。”郭先生说,他父亲正是在听广播的时候知道了这些药。“广播里有健康讲座,请一些专家,还有听众打热线,我父亲就挺相信的,后来就打订购热线买了一些药”。

  记者了解到,郭先生的父亲并没有任何病,买的药品全是开胃、出汗、排毒的。

  “花的都是冤枉钱,这些药一点用没有,我父亲和母亲却十分相信,前前后后买了好多次。开始,我问他们购买保健品的情况时,他们还不对我说。后来,我才知道他们买保健品花了将近5万元。”郭先生对记者说,“我劝了好多次都不管用,后来干脆不管了。”

  据郭先生介绍,他父亲常听的健康讲座在今年5月突然消失了,换成了另一个治疗高血压的讲座。

  在采访中,有老年人告诉记者,健康讲座是一些不法商家的惯用伎俩,邀请一些假冒专家、教授和老中医进行“养生”讲座,顺便兜售保健品。不少老年人因为盲目信任这些所谓专家或名人的介绍,从而选购了大量假冒保健品。

  购买返还现金实为骗局

  据了解,老年人已经成为保健品欺诈的主要对象。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吴女士给记者讲述了她父亲买保健品上当受骗的经历。

  今年3月,四五个人来到吴女士的父亲所在的村里。

  “我平时也不在家,听别人说,四五个人开着车拉了一车东西,说是公司为了宣传新产品,扩大知名度,只要第一天购买,第二天就把第一天的钱全部返还。”吴女士说。

  据吴女士介绍,第一天,她的父亲买了200元的保健品。对方说这些保健品包治百病,哪里疼治哪里。第二天,她父亲去的时候,对方果然把第一天的钱全部返还。不过,第二天出售的东西从保健品变成了养生锅。

  “他们吹得可玄乎了,我爸当时就信了,还买了两个养生锅,花了1000元。”吴女士说,她父亲买了两个锅后,第三天也拿到了返还的钱。第三天的商品就从养生锅换成了净水器,当然,价格也进一步攀升。

  “他们就是忽悠老年人,说现在的污染多严重,这个净水器不但可以过滤水,还能添加各种矿物质,对身体好。一个净水器卖4000元,我爸当时还让人家便宜一点,后来花3500元买的。”吴女士说,第四天,她父亲去领取返还现金时,人已经不见了。

  “这些东西加起来也不值1000元,当时买的人还不少。大家都想贪点小便宜,后来却吃了哑巴亏。”吴女士说。

2页 [1] [2] 下一页 

上海“调查报告”:父母保健品消费远超子女估计

老两口痴迷保健品10年花30万 痴心不改疏远自己儿女

山东省消协提示:老年人购买保健品宜“三看”

保健品骗局套路深 谨防亲情陷阱

同款保健品网售价格差一半

中华养生网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养生专题

栏目排行

  • 常识
  • 饮食
  • 运动
  • 中医
  • 保健
明星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