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于小儿呕吐的辩证与调理思路浅析
小儿呕吐是指乳食由胃中上逆,经口吐出的一种证候。古人讲,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然而现实生活中,呕与吐却时常发生,故称呕吐。有些小儿在乳后乳汁自口角唇边流出,称为溢乳,多因乳哺过多过急所致,一般不视为病象。
中医思维下的小儿呕吐病机:
小儿呕吐以因幼儿较为常见,凡乳食内伤、感受外邪,以及其他脏腑疾病影响到胃的功能而致胃气上逆,则均可引起呕吐。既然,呕吐是胃气上逆的结果,这里就要谈谈“胃”了。中医讲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下面列举一些可导致胃功能紊乱的因素。
1.乳食伤胃
症状:呕吐酸腐,不思饮食,腹胀,吐后觉舒,大便秘结或泄下,苔厚腻。
病机:小儿脾胃娇弱,如喂养不当,乳食过多,较大一些的儿童或因食用生冷油腻之物导致宿食停滞,蓄积胃中,损伤脾胃,以致中焦拥塞,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导致呕吐。
辩证:多发生于喂养不当,乳食不节,多食,饱食之后,或乳食过量加之受凉感冒。由于宿食不化,停滞于胃,随胃气上逆而呕吐。其特点为呕吐不消化食物,气味馊腐,同时因胃纳呆滞,气机不运,故有恶食和脘腹胀满之症。若因胃寒而兼伤食者,吐出物腐臭气并不明显,苔多白腻。若食滞郁而化热者,则吐出物酸腐气浓烈,同时伴有手心发热,口渴,唇红,苔黄腻之症。
论治:常以消食导滞,和胃降逆为主,佐以清热。
2.外邪犯胃
症状:卒然呕吐,伴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头身不适,苔白,脉浮等。
病机:因平日护理不当,沐浴受风,外感六淫或秽浊之气侵犯脏腑,客于胃肠,胃失和降而发生呕吐。一般来说,外邪所致的呕吐中,以风寒之邪居多,因寒邪易伤中阳,影响脾胃气机运转,而致呕吐。
辩证:因风寒致吐,则呕吐兼恶寒,流涕,喷嚏,舌淡,苔白,脉浮。若为淫浊之邪致吐,则呕吐剧烈,吐如喷射,食饮不下,并伴有壮热,头痛,烦躁,面色苍白。
论治:以疏解表邪为主,同时辅以和胃降逆。疏解表邪应针对病因,若因风寒宜疏散寒。
3.胃中蕴热
症状:呕吐频繁。食入即吐,吐物酸臭,口渴多饮,面赤唇红,烦躁少寐,舌红,苔黄,脉滑数。
病机:由于乳母过食辛辣之物,导致乳汁蕴热,儿饮母乳,热积于胃;或小儿过食辛辣之物,厚味,积滞化热;或温热时邪,蕴伏肠胃,以致为重火热之气,上逆而发生呕吐。
辩证:因热邪侵犯胃,胃火上冲而致呕吐,位实证、热证。胃热呕吐多呈暴吐,食入即吐,呕吐频繁,吐出物多为酸臭。同时因胃热伤津,故有口渴,热扰阴阳,则为烦躁不寐。若在热病之后,吐利之余,气液未复,虚热扰胃,则为气逆干呕,口渴喜饮,呕哕而不思进食。
论治:清热和胃,降逆止呕,使胃火清则折其上炎之势,胃气顺则呕吐自止。
4.脾胃虚寒
症状: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吐出物多为清稀痰水,或不消化乳食残渣,伴面色苍白,精神疲倦,四肢欠温,食少不化,腹痛便溏。唇舌淡白,脉细少力。
辩证:多因脾胃素虚,寒凝中脘,胃寒不纳而致呕吐。其特点为食后良久方吐,吐物不化。
病机:常见于小儿先天不足,脾胃素虚,中阳不足;或因疾病过程中寒凉克伐太过,损伤脾胃;或乳母食冷饮,乳汁寒薄,儿饮其乳,脾胃虚寒,或因小儿过食生冷之物,导致中阳不运,胃寒不纳,而发生呕吐。
5.胃阴不足
症状:呕吐反复发作,常呈干呕,饥而不欲进食,口燥,咽干,唇红,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机:多因胃热损伤胃津,病后气阴未复,或反复呕吐,胃阴损耗;或疾病过程中过用汗、下。误服温燥药物,可导致胃阴受伤,胃失濡养,胃气不得润降而产生呕吐。
辩证:常见热病耗伤胃津,病后气阴未复。特点为呕吐反复发作,干呕,同时因胃中津亏液乏,胃失濡养,故出现饥不能受食,口燥、咽干等阴虚火炎和肠枯失润的症状。
论治:中医五行讲胃细润恶燥,胃阴步子,津液亏乏,治疗着重于滋阴养胃,使胃中津液复生,而呕吐之症方能消除。故常采用滋阴养胃,降逆止呕之法。
6.肝气犯胃(小儿少见)
因肝主情志,情志失调则肝失条达,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致呕吐。亦因肝胆郁热,木火犯胃,导致呕吐。
7.跌仆惊恐(小儿少见)
小儿大多为纯阳之体,神气怯弱,易受感触,若骤见异物,暴受惊恐,至气乱,肝胆不宁,横逆犯胃而发生呕吐。
小儿呕吐辩证调理
实证呕吐
特点:发病迅速,病程短,有邪实形实的见证。凡外邪犯胃,饮食积滞,胃中蕴热,跌仆惊恐,肝气范胃等所致呕吐。
虚症呕吐
特点:发病缓慢,病情绵长,有正虚和形不足的见证,如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者属虚症。辩证时要审证求因,辨明寒、热、饮食、惊恐或其他脏腑病变影响到胃的功能而致呕吐的病因。
例如:食入即吐,呕吐频繁,多为胃热呕吐;食后移时方吐,吐物不化,常属脾胃虚寒;吐物酸馊,吐后觉舒,多因乳食积滞。
总之,呕吐的病机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则为祛除病邪,和胃降逆,标本同治是治疗呕吐的常用方法。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