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等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幕阜深处的崇阳县,又是如何与太极拳结缘的呢?近日,本报记者走近这帮太极爱好者,探寻其中之谜。
市民争相习练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崇阳城区就有不少人习练太极拳。1992年,县爱卫办主任杨继震、县保险公司经理白少华分别在上海、北京探亲期间,学习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和三十二式太极剑。回崇阳后,他们每天在老党校、建行的场院里练习,吸引了大批离退休每天自发来学。随着人员逐渐增加,大家自发成立了太极拳协会,从此,太极拳运动在崇阳落地生根。”69岁的崇阳县太极拳协会现任会长宋方仁介绍说。
1996年9月,该县正式成立了“崇阳县太极武术协会”,次年更名为“崇阳县太极拳协会”。那时没有影碟,没有网络,教练全凭自购的几本书和一部磁带录放机,边学边教练,先后集中教了二十四式太极拳、三十二式太极剑、四十二式太极拳和四十二式太极剑,为崇阳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和人才技术基础。
截至今年,该协会已经成立了22周年,经历了六届班子和会员。将这一独特文化传承了下来。发展至今,协会已下辖4家分会、8个晨练队、1个老年大学太极班、3支长年集训队,今年在册会员有437人,22年间累计会员达1200余人。
从2013年开始,协会坚持“队伍成分多元化和会员才艺多样化”的办会方针,不光有拳剑队,还吸收腰鼓队、舞蹈队加入太极协会,鼓励会员们既练太极功夫,也练唱歌跳舞。
今年5月19日,崇阳县太极拳协会、健身气功协会与崇阳柃蜜小镇携手偕行,揭牌成立“白崖山风景区太极功夫健身气功表演艺术团”,这标志着,今后,太极文化助力崇阳打造乡村旅游新名片。
发展成绩喜人
无论春夏秋冬,每天天没亮,崇阳街头绿地游园、河边、广场上,都可看见很多太极爱好者抡拳舞剑的矫健身影。据初步统计,每天仅崇阳城区练太极的就有15处,还有白霓、沙坪等地也有多处,就连80岁以上的老人,都能长年坚持晨练,踊跃参加活动。
1999年5月,崇阳太极16人首次走出县域,赴鄂州参加“武昌鱼杯”太极拳邀请赛,获得二十四式太极拳、四十二式太极拳两个项目集体第三名。初出茅庐的青年运动员傅印洋喜获拳剑个人第一名,为崇阳太极拳协会捧回了宝贵的第一枚金牌。该县体委专门为这次参赛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并为优秀运动员发奖。
第一块金牌极大地鼓舞了崇阳太极人的斗志。从1999年至今,崇阳太极拳协会共参加省级比赛7次,参加市级比赛13届,全市乡镇比赛4届,湘鄂赣边区老年人体运会16届。共荣获集体全能第一名1次,集体项目一等奖8次,二等奖8次,个人一等奖20人次,个人二等奖30人次,其中付印洋入围2017年全运会中南六省选拔赛,并获得个人第三名的成绩。此外,该协会还鼓励支持各基层队积极参加县市省以外的各种规模的邀请赛和交流活动7次。
今年4月,第二届中华体育舞蹈(香港)国际艺术节在香港举办,崇阳健身气功协会参赛时荣获金奖。5月初,第一届湖北省“福寿康宁”老年人体育健身系列赛事(活动)健身气功交流活动在黄石举办,崇阳健身气功协会代表我市出赛,胜利捧回两个优胜奖。
弘扬传承不易
“这些丰硕成果的取得,凝聚着很多人的辛酸和汗水。”宋方仁说,一来协会的发展没有任何资金保障,每次参加活动时,都只能靠大伙儿自筹资金,甚至四处找人赞助;二来协会没有全天候的训练场所,遇上下雨或下雪等恶劣天气时,就没法集中训练。
“夏天时,会员们5点左右就得起床,5点半开始到场训练,7点半左右大伙儿结束训练赶去上班。”协会副会长、总教练吴雄飞说,由于没有一个专门的练习场所,他们这些年就跟打“游击”一样,训练地点经常更换。
会员罗涛回忆:“前年,协会组织了一次大型活动,可是大伙儿筹措的资金却不够。宋方仁会长连夜赶到武汉光谷,请一位崇阳籍企业家帮忙解决。”宋方仁的二儿子在美国,2012年曾回崇阳接老俩口一起到美国生活。当时恰逢协会换届,大伙儿希望宋方仁能留下来当会长,带着协会好好发展下去。就这样,他留在了崇阳。这几年来,为了协会的发展,他天天四处奔波。
无论刮风下雨,协会的教练们每天都准时带大伙儿训练,没有一分钱工资。前不久,教练吴雄飞的岳父因病去世,为了不耽误会员们的训练,他依旧准时来教大家。
为了加强协会文化建设,2014年5月,该协会创办了《崇阳太极》月报,一直出报至今,为全市首创。
“协会发展至今,不仅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还得到了很多学校、企业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赞助。“宋方仁说,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能进一步推广普及太极拳,在全县营造传承弘扬太极拳文化的良好氛围,发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尤其要将青少年们带动起来,将这一文化好好传承下去。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