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开播广受欢迎,其中介绍药膳这一部分,更让吃货们倍感自豪:看!祖国医学就是好,既治馋虫,又补身体。不过,复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唐亚林在节目中播出后就立马给予当头棒喝。他反问:广东人喜欢喝汤,喝出了什么结果呢?“因为喜欢所谓去湿气而煲汤,在汤中乱放中药材,其结果是成为世界上肾病发病率最高的三大地区之一。”近日,钱江晚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一些中医药专家,专家对这两方的意见是:各打五十大板。
中医药专家并没有因中医药膳是“自家的、祖传的”而一味点赞反倒有所批评。因为广东人煲汤讲究炖煮时间过长,这导致汤中的嘌呤含量非常高,同时因为富含蛋白质,加重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从而增加肾脏负担。特别是老年人,因为肾功能的退化,喝汤对肾脏的损伤反倒更大。所以说,传统的不一定就是科学的、正确的。我倒觉得,《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中介绍豆花为何从大豆转化过来后变得美味了,其中运用了大量科学语言,倒是值得赞赏,它以现代科学的方法阐释,让人看得明白,懂了道理,而非一味捧杀。
同样,专家们也不赞同唐亚林教授的说法。浙江医院中药房主任万晓青说,中医营养和西医营养学根本不能画等号,两者理论差距甚远。西医营养学讲究的是氨基酸、蛋白质等营养元素的摄入与消耗,但中医不一样。以阿胶、红枣补血为例,这补血“并不等同于现代医学理论里促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生长的意思,中医理论说的红枣健脾生血,是指红枣有一定的促脾胃运化功能的效果,而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在她看来,唐亚林的看法属于“外行在说内行话”。同样,广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肾脏病发病率,据当地的中医专家介绍,确和煲汤有关系,但非中医药膳之过。
近些年来,舆论各方对于中医以及中医产品的争论一直很大,不少人以批驳中医为时髦。虽然主流的意见还是肯定中医的养生保健作用,但我们还是要反思一下:为什么中医容易受人攻轩?我想,这与中医本身的学科体系存在一些缺陷有关系,比如中医学科本身的模糊性、对科研数据的不重视,它不像西医是个可以精确评价的体系。比如,按照目前世界主流的科学体系,中医的理论如经络之说、正邪辨识,还无法得到论证解释。但现代的科学已经既可使人类遨游太空,也可让人类钻研物质到夸克这么微小的层面,为什么单单就不能解释中医的一些理论?有些争论,只要能拿出科学数据,一切质疑自会消散。
不久前,“@全国卫生12320”发微博称,别买阿胶了,只是“水煮驴皮”,并获得了许多网络大V的转发与支持。虽然这种说法未有有力科学数据支持,信服度不强,但支持阿胶的一方何曾拿出有力的科学数据来证明阿胶在养生或药理上的有效性?所以,对于药膳等一系列传统中医产品,我们别捧杀,也别棒杀,要多拿实证的、量化的科学数据说话,证明它是不是养生、补血、有益健康的,然后去芜存菁,这才是负责的态度。
本报评论员
项向荣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