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8年里,他败光了所有身家,欠下巨债,还被法院限制出境,成为“老赖”......
从曾经“风光无限好”到如今的“墙到众人推”,到底是接班人败家太狠,还是注定逃脱不了的命运?
【1】
2003年1月22日,在澳洲读大学的李兆会接到了一个噩耗:父亲李海仓被枪杀了。
时年48岁的李海仓,一手创建了海鑫钢铁。他遭遇意外之时,海鑫已经是资产总值达40亿的山西省第二大钢铁企业以及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
图:李海仓(左);李兆会(右)
风云难测,李海仓没来及留下任何遗嘱,但企业不能无主。当时其内部打算推选李海仓的五弟李天虎或者李海仓的创业搭档辛存海为新掌门。
关键时刻,李海仓的父亲出面拍板,根据继承法,李海仓名下90%的股权由父母、妻子、他的一儿(李兆会)一女(李兆霞)平均继承;权衡新股权配比后,22岁的李兆会顺理成章成了新掌门不二人选。
意外来临前,李兆会甚至没有过接班的打算。他从小不爱学习,喜欢玩,平时日子过得自在。
但接班程序就这么启动了,他也意识到肩上重担,“公司是我父亲的,不能让它败在我手里”。
一位海鑫钢铁的董事曾回忆,李兆会接任后玩命地学习钢铁行业知识。他很快弄懂了企业内部的运营,并进行了一系列动作,还对公司部门进行了局部调整,成立了人力资源部,开始刻意吸收家族外的人才,还定下了未来工作方针:“精诚团结,稳定人心,内强管理,外固网络。”
由于工作勤奋,措施无差,再加上适逢钢铁价格上涨,海鑫钢铁在李兆会掌舵的头两年发展得不错。
2003年,海鑫钢铁的资产总值达到50多亿元,上缴利税超过10亿元,是历史上发展最快和最好的一年。
2004年,海鑫钢铁的资产总值更是达到70多亿元,上缴利税12亿元,还成为当年度中国民企中的“第一纳税大户”;到2005年,海鑫持续再度增长,媒体报道李兆会坐拥资产超过125亿。这么快就稳住了局面,并让公司告诉发展起来,李兆会赢得各方夸赞。
古言一朝天子一朝臣,少主即位后,内部总有波澜。而且接班初期,海鑫钢铁内部成立了一“总调度室”,实行集体决策和集体领导,以辅佐少主;其成员包括总经理李天虎和副董事长辛存海。但也意味着李天虎和辛存海掌握着实际决策权。
这种局面没维持多久,当公司顺利发展之时,李兆会就开始打造自己的王朝了。
2003年6月,李兆会批准了“五叔”李天虎辞去海鑫钢铁总经理职务的申请,随后设法清除其在海鑫钢铁的股份;2004年年初,李兆会免除辛存海“副董事长”的职务,改任其为海鑫集团驻太原办事处负责,外放不久,也另谋高就了。
在此之后,集团中其他的创业元老、家族其他成员无人敢挑战这位新主。而李兆会也相继找来两个帮手,六叔李文杰和妹妹李兆霞。李兆会完全掌控了海鑫钢铁,海鑫钢铁正式进入“李兆会时代”。
【2】
专心研究钢铁产业三年后,这位年轻人盯上了资本市场。
2004年,李兆会以6.1亿元的价格,从民生银行第十大股东——中色股份手中购入民生银行3.1%的股份。根据某财经媒体调用海鑫实业其后的增减持操作计算,李兆会在这支股票上共套现32.13亿元,整笔交易浮盈26亿元。
能赚快钱,对人具有致命的诱惑力。而且当时,海鑫钢铁在主业上也遭遇了一些麻烦。
2005年下半年,钢材价格不断跳水,行业整体遇冷。国家也在号召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海鑫钢铁也受到影响,关停一批落后的炼钢厂和炼铁厂。随后几年,铁矿石原料价格上涨,挤压着整个行业的利润。后来的数据显示,到2006年—2007年,海鑫钢铁还一度因无法偿还部分债务而局部停产、停工。
各方面压力都推着李兆会去为公司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而炒股无疑是最短平快的方式。
曾公开的一份资料显示,2006年9月,李兆会甚至将集团完全交由李文杰和李兆霞打理,只保留董事长之职,全职炒股。
民生银行之后,李兆会相继经手光大银行股份;入股兴业证券、山西证券;增持民生人寿,一度成为第四大股东……
2007年10月A股走入大跌势之前,李兆会已基本停止买入并大量卖出。后来有媒体详细梳理过李兆会交易记录,最后测算出:李兆会历年炒股总投入40.589亿元,截至2014年二季度,其股票及套现总值为83.035亿元,投资浮盈高达42.446亿元。
【3】
可本市场的风光,最终没能阻挡海鑫主业陷入巨大的麻烦。
随着铁矿石价格的上涨和2008金融危机的双重夹击,钢铁业发展进入寒冬,全行业呈现亏损状态,钢企上市公司的净利润率,从2004年的8.39%下降到2013年的0.48%。
钢铁业务转亏无望,资本市场也逐渐遇冷,李兆会开始探索业务多元化的可能性。
2009年,他斥资上亿元,投建中国第一家儿童体验城,并探索与之相关的动漫、玩具以及儿童医药、服装、教育等领域;此外集团还投资20亿元在曹妃甸建设500万吨球团项目。
但这些项目并没有带来什么盈利,而海鑫钢铁的亏损和负债却在进一步恶化。
或许奈之下,2010年年底,李兆会将原料采购与成品销售业务,从海鑫集团旗下的海鑫实业剥离,转给了一家叫“海博鑫惠”的贸易公司。
这个公司看似与海鑫集团没有任何股权关系,但却是李兆会另一个马甲,用以保全海鑫财产。一份资料显示,海博鑫惠到2012年年末时总资产已经达了94.93亿元。
当然,这些动作并没有拯救钢铁主业。2014年3月18日,海鑫钢铁全面停产,拖欠员工工资达好几个月,欠缴当地政府的税金则更是超过了亿元。
到这步,一直给海鑫资金支持的银行也慌了,当地工商银行上门要账;33家金融机构和规模庞大的建筑队、工程公司等与海鑫钢铁有业务往来的债权人纷纷上门;甚至内部员工也掀起集体讨薪行动......
面对这一连串变故,李兆会既不露面也不回应。而据接近他的人透露,他对于扭转当下困局毫无对策,只是“不想走(破产)清算。”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