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个种类、166万粒,成品及原料总重40余吨,这是山西省太原市公安机关正在查处的一起跨省生产假冒保健食品案件。查获的假冒保健食品功效从减肥到调节机体免疫,从缓解疲劳到改善睡眠,不一而足。
近期,全国多地警方查获大量无正规生产厂家、无准确生产日期、无质量检测的“三无”保健食品案。这些“三无”保健食品不少以“效果明显”的口碑,在微信群和朋友圈备受追捧。受害者多为中老年人,他们轻则失财伤身,重则危及生命。
“疗效明显”多因添加违禁药物
近期,多地警方披露大量有毒有害保健食品案。在中国裁判文书网,记者检索“保健食品”和“有毒有害”等关键词发现,近3年来,与保健食品相关的刑事案件总体呈现上升态势,2015年一审判决案件为432起,2016年为564起,2017年为741起,今年截至目前有166起。
“不少‘三无’保健食品服用后‘疗效’明显,其实是违禁药物在起作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食品药品与环境犯罪研究中心主任李春雷介绍。“查获的减肥产品中主要是非法添加西布曲明、酚酞;缓解疲劳的主要非法添加西地那非、他达那非;降糖类非法添加盐酸二甲双胍。”江苏南通市公安局食品药品和环境犯罪侦查支队队长陈刚说,这些非法产品无一例外均含有国家明令禁止非法添加的物质。
专家义诊免费爱心都是套路
江苏省南通市公安局食药环侦支队工作人员宋利说,一个“三无”保健食品生产窝点只要花两三万元买台灌装胶囊的机器即可生产,有的添加台搅拌机,效率会更高,而原料药、包装盒、胶囊壳、商标等往往都是从网上购买。在整个犯罪链上,各个团伙之间并不一定互相认识,主要通过网络社交软件联络,通过快递发货。
假冒保健食品销售方式多种多样,有进入实体店销售的,更多的是网销、“会销”、电话直销等形式。
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处处长李勇军说,“会销”的主要对象是老年人,套路主要有四点:一是以健康养生为噱头,编造包治百病的“神奇陷阱”;二是以专家义诊为招牌,制造不可或缺的“恐慌陷阱”;三是以免费活动为诱饵,捏造千载难逢的“便宜陷阱”;四是以关爱老人为幌子,虚造嘘寒问暖的“亲情陷阱”。
电话直销主要是成立专门的电话销售窝点,通过非法购买公民个人信息,获取潜在消费群体,多为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再组织招聘话务员,培训推销技巧,以“科学概念”“专家诊断”和“开业酬宾”等多种方式来兜售伪劣保健食品。
经过层层包装,一些有毒有害的假冒保健食品甚至挤进微信群、朋友圈,变身“爆款保健品”。
应加强对中老年群体科学普及
“发现难、取证难、全链条打击难。”经过多轮专项打击,南通公安直言当前打击伪劣保健品犯罪有不少难点。
针对“三无”保健食品犯罪特点,李春雷、宋利等建议,相关打击、监管部门应加强与有关网上商城、社交软件开发企业合作,加强网络数据监控。有关电商企业也要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协助国家有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不让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和假冒伪劣产品在平台上肆意流通。
李春雷表示,在严厉打击、强化监管的同时还应有针对性地加强保健食品科普宣传,如组织志愿者进社区宣讲,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保健食品功用,甄别相关欺诈和虚假宣传行为,全面压缩“三无”保健食品制售空间。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