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网剧《上海女子图鉴》画上句号。虽然在剧中,女主角罗海燕最终步入了婚姻殿堂,但剧中涉及的对于女性在大城市的单身、独居、恋爱又或者是协议婚姻的剧情,纷纷引发观众热议。类似的,前不久播出的网剧《北京女子图鉴》也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结局:戚薇饰演的女主角在经历了各种不同的情感关系——同居、独居、结婚、离婚——之后,与一位来自家乡的离异带着孩子的医生展开新的生活。这两部网剧各自聚焦一位在大城市打拼的女性的野心、欲望,以及她与不同男性的情感经历和选择。它们也共同探讨到一个重要问题:单身女性与大都市之间的关系。
在《每日人物》一篇名为《大数据中的北京女性,令被狠狠打脸》的文章中,提到如下数据:在北京,20岁至44岁的单身群体中,女性占45%,且这一数据正在逐年增加。同时,女性的初婚和初育年龄也在逐步增长,离婚比例也在逐年攀升。调查显示,北京列居全国离婚率最高城市的榜首,北京离婚率曾一度高达39%,在北京所有的离婚决定中,有70%是由女性做出的。而在2016年年底,印度《德干先驱报》的一项调查称,中国正在快速成为单身大国。2015年,单身人口达到2亿,有超过36%的单身女性选择不婚。
数据的攀升似乎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开放——异性恋专偶制婚姻虽然仍占据主流地位,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偏离这一轨道,寻求婚姻之外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单身女性依然承受着来自社会、朋友或者家人的污名化和种种压力——大龄剩女、灭绝师太等言论在大众媒体中层出不穷。即便如此,单身女性这个群体正在逐渐变得可见,她们的野心、欲望以及抱负开始逐步引发关注、讨论甚至争议。
单身女性与城市的关系是什么?大城市如何促进了单身的生活方式?在越来越多人选择单身之际,我们该如何看待婚姻这种选择?除了婚姻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维持亲密关系或者生儿育女的可能出路?而一旦选择单身生活,当我们垂垂老去,独自一人,又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晚年图景?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选取以下五本书,为读者呈现独居、单身人士的生活图景,也力图展现主流异性恋专偶制婚姻之外的其他生活可能。
《单身社会》《单身社会》
[美]克里南伯格 著 沈开喜 译
99读书人/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年2月
并非所有单身者都独自生活,他们有些和情侣、室友或者孩子一起生活。因此,并非所有单身者都是独居者。而在《单身社会》一书中,作者克里南伯格探讨的实则是独自居住的生活形式。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是何种原因让世界各地不同年龄、不同种族和不同政治信仰的人越来越多地选择独居生活呢?以美国为例,1950年,仅有22%的美国成年人是单身,同时,有400万美国人选择独居。那时,独居者常见于美国西部各州,那里外来劳动力偏多,独居不过是人们通向家庭生活的过渡阶段;在作者成书的2012年,超过50%的美国成年人是单身,其中3100万人过着独居生活,其中女性独居人口高达1700万。而独居人口的分布也开始从西部各州转向现代化大城市。仅仅在纽约,就有100万独居人口,曼哈顿岛上,甚至有一半以上的居住人口选择独居。
这种撼动社会根深蒂固的基本单位——核心家庭——的全新现象挑动着人们的敏感神经,并迅速被评论家“社会问题化”。在美国,评论家往往将独居现象视为一种反映了个人自恋、社会道德崩坏以及公众生活锐减的现象。评论家首先站在独居生活的对立面,站在婚姻生活是唯一正确的道德制高点,俯瞰独居,幻想一种孤独的寂寞的无人照料的难以自理的在午夜梦回时刻辗转反侧被欲望吞噬折磨的凄凉剪影。
《单身社会》要做的就是打破这种对于独居现象的偏见幻想和污名化处理。作者通过大量对于独居人士的走访,对于独居现象的观察以及资料收集,为读者揭示了越来越多人选择独居生活的原因。当然,作者也并没有回避独居生活潜在的弊端。但是,正如婚姻生活偶尔可能带给我们的烦躁、厌倦和争吵一样,这些弊端也是享受一种生活方式必须付出的代价。两者本身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在作者看来,独居生活改变了人们对自身、对人类亲密关系的理解,它影响着城市发展和经济变革,甚至改变了人们成长与成年的方式,以及,人们老去或者死亡的方式。
《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
[美]丽贝卡·特雷斯特 著 贺梦菲/薛轲 译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5月
如果说《单身社会》更多是从独居生活作为新兴社会现象入手进行讨论,那么《我的孤单,我的自我》一书则将镜头拉得更近,聚焦单身时代的女性群体。2011年,根据美国Pew调查中心的数据显示,单身女性的数量(包括无婚史、丧夫、离异和分居)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超过已婚女性。其中,34岁以下无婚史的成年人数量高达46%,在不到十年间上升了12%。30岁以下女性结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今只有20%左右的美国女性在29岁之前结婚。而在半个世纪前,这个比例高达60%。美国人口资料局的一份报告将这种未婚青年比例高于已婚青年的现象称为“大反转”。如今,对于美国的女性而言,婚姻已经并非成年之后的唯一出路了。
作者丽贝卡·特雷斯特从近百名对于美国女性的访谈中,选取三十个女性的故事,写成这一部反映美国女性最新状况的纪实报告,记录单身女性在21世纪晚婚或者终身不嫁的生活状况。作者首先回溯了单身女性现象的兴起在美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土壤,这与美国的第二波女权运动息息相关,在作者看来,这一现象深刻而广泛地建立在前人取得的政治成果之上。与《单身社会》论点类似,本书作者也认为单身女性在21世纪的状况正在重塑美国的政治和家庭生活方式。
在书中,作者指出,单身女性群体的兴起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城市发展、非农业工作机会增加,造成了人口流动的加剧。此时,大量女性开始离开乡村,前往城市,寻找制作饰品或者纺纱之类的工作。与此同时,从乡村熟人社会关系网络的短暂逃离也能够让她们在陌生人社会享受独居生活,结交其他女性,邂逅潜在的异性伴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口流动的愈发频繁,女性的迁移让她们的结婚年龄不断推迟,不婚人数比例上升,生育率持续下降。女性在城市的聚集让她们获得了短暂的自由——推迟被设定好的好妻子和好母亲的未来,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市落脚,过上有经济保障的独立生活。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