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1970-01-01 08:00 | 编辑 :中华养生网 | 来源:

  一场秋雨一场凉。进入10月,随着暑夏炎热的褪去和寒露节气的到来,连日来的几场秋雨让人们感受到秋的清凉。同时,由于气温变化不定,一些秋季常见病、多发病也频频造访,使得人们意识到秋季养生防病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平稳度过“多事之秋”呢?日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黄李平教授在接受媒体访谈时指出,秋季养生要注意保养内存之阳气,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等调摄皆须以“收养”为原则。

  1

  秋季要警惕这些常见病

  在我国,秋季是指农历七月至九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开始进入落叶纷飞、万木凋零的季节。中医认为,这个时候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秋季也是个容易患病的季节。

  黄李平教授介绍,秋季的常见病有呼吸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秋季过敏性疾病等。

  秋天是胃病的多发季节,当前正是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着凉,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复发,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

  “对儿童,尤其是6~24个月的婴幼儿来说,要特别警惕秋季腹泻。”黄李平教授指出,小儿秋季腹泻有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患病初期,患儿多有感冒的症状或发热,接着出现呕吐腹泻,排水样便,一天可能拉三到五次,严重的时候十几次。此时家长要注意给患儿保暖,多喝水,多喝果汁或者是含有水分的富有营养的食物,提高患儿抵抗力。也可以煮些绿豆水、薏仁、莲子、赤小豆给患儿吃,以提高脾胃的抗病能力。此外,用紫苏、马齿苋煮水给婴幼儿喝,能够预防小儿秋季腹泻的发生。

  对有过敏性疾病的人群来说,秋天是个令人担忧的季节。确实,每到秋季,到医院就诊的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咳嗽等病的患者明显增多。据黄李平教授介绍,从中医角度来看,这些疾病的病因,要么是由感染燥邪、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要么因肺气虚弱、感受风寒、肾气不足导致。防治秋季过敏性疾病,日常生活中,患者要避免接触过敏源如花粉、粉尘、皮毛等,忌食寒凉生冷等刺激性食物,慎食鱼、虾、蟹类等海产食物,注意规律作息,做好防寒保暖工作,补充水分,戒烟及避免吸二手烟,并尽量避免出入空气污浊的地方。

  秋季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这是因为,身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人体的交感神经会比较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加大,引起血压上升,心、脑负荷加重,加上“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因此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因此,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要对疾病进行干预治疗,把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同时要备好急救药品,预防危险疾病突然发作。

  据黄教授介绍,从五行来说,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气为秋季当令主气。肺的生理特点,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燥为秋天主气,燥邪伤人容易耗气伤津。“燥邪易伤肺”,在干燥的环境下,人体抵抗能力下降,容易导致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给病菌提供可乘之机,极易患呼吸道疾病,如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哮喘等。此外,肺与大肠经络相联系,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犯肺,不但出现口鼻干燥,干咳少痰,还可出现大便干结。

  2

  秋季养生健体要顺应时令

  “从中医角度来说,秋季养生的重点在于养阴防燥,润肺益胃。”黄李平教授介绍说,秋季养生健体,应从饮食、起居、运动、精神等多方面做起。

  从饮食上来说,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秋季阳气内敛,阳热相对较旺,饮食原则是要多喝水,减辛增酸,尽量少吃太温热的食物如油炸、酒类等,以及刺激性较大的食物如大葱、生姜、辣椒、芥末等。平时可选用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如小麦、荞麦、小米粥、牛奶、豆浆、果汁,多吃白萝卜、西红柿、西洋菜、莲藕等蔬菜,以及梨、橘子、葡萄、枇杷、猕猴桃、桃子、马蹄、甘蔗、罗汉果等。另外,适当食用百合、银耳、山药、莲子、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药膳也可以生津养阴、润肺益胃。

  “在秋季进行药膳食疗,供给身体需要的营养,能为‘冬藏’做好充分准备。”黄李平教授表示。

  在起居方面,黄李平教授提醒,秋季昼夜温差较大,早上起床及晚上起风时,要及时添衣,防止秋凉感冒。另外,秋季早睡早起有利于收敛神气,使肺不受秋燥的损害。而秋季适当的户外运动,可改善肺功能,提高气道防御能力,保养肺脏,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运动还能活血化瘀,改善心脑血管的供氧,增强能量消耗,有助于减肥健身。

  同时,黄李平教授也提醒,由于秋季阳气内藏,因此要顺应阳气内藏之势,运动量不宜过大,锻炼应选在早上,而晚上阳气开始内藏,应该减少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运动的时间,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如登山、慢跑、快走、做操、太极拳、郊游等,使气血通畅、舒筋活络,以适应气温变化,增强人体抗病能力。

  3

  秋冻和贴秋膘不宜盲目

  我国自古以来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这里的‘秋冻’,意思是说秋季添衣不要过多过快,应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守的养生需要,循序渐进地添衣,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黄李平教授指出,“秋冻”虽好,但也有讲究。

  据黄教授介绍,一般来说,最适宜“秋冻”的时节是初秋,此时适当“冻一冻”有助于提高机体对气温变化的适应性。但到了晚秋时节,气温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大,此时若再一味“秋冻”,就会适得其反。尤其是寒露节气之后不提倡“秋冻”,而应注意适当添衣,特别要注意肩颈、腰背和脚部的保暖。

  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风湿病、糖尿病的人群,以及年老体弱之人和婴幼儿,也应注意防寒保暖,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服,不宜盲目“秋冻”。

  我国传统有“贴秋膘”的习俗。黄李平教授指出,这一习俗源于以前我国农村生活水平低时的做法。在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还是要提倡秋天要注意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养成均衡饮食的生活习惯,否则可能对健康有害。

  另外,“贴秋膘”也要因人而异。天气转凉后人们普遍食欲增加,对那些身体瘦弱的人来说,适当进补是必要的。但对于本身就肥胖的人来说就不宜大吃大喝,在秋季更应注意减肥。

中华养生网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养生专题

栏目排行

  • 常识
  • 饮食
  • 运动
  • 中医
  • 保健
明星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