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管保健品行业刻不容缓
最近,随着鸿茅药酒事件持续发酵,中国保健品的广告及安全性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4月16日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此事作出回应,要求内蒙古责成鸿茅药酒就虚假广告问题做出解释,并且已组织有关专家,对鸿茅药酒由非处方药转化为处方药进行论证。据了解,目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均已介入此事。
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可以确认的是,对国内保健品市场乱象加强监管已迫在眉睫。有关部门必须从鸿茅药酒事件中吸取教训,下狠手整治行业乱象。
鸿茅药酒因持续多年的广告轰炸,可以说尽人皆知。根据央视市场研究媒介智讯(CTR MI)数据,2016年,中国电视广告投放额排名中,鸿茅品牌(包括酒精饮品、活动、商业及服务性行业等)以150亿元投放额拔得头筹,同比增长96.4%。
与此同时,医学界和公众对鸿茅药酒的质疑和批评已非一日,然而鸿茅药酒至今却屹立不倒。根据对各地药监局最近十年公告的不完全统计,鸿茅药酒曾被25个省市级食药监部门通报违法,总数达2630次,还被暂停销售数十次,违规理由包括夸大产品适应证、功能主治,含有不科学地表示功效断言、保证,“鸿茅药酒,每天两口”的广告语严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吊诡的是,一方面,国家三番五次对保健品产业进行整顿,各地食药监管部门也不断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另一方面,内蒙古食药监管理局却一路为鸿茅药酒广告“开绿灯”。
鸿茅药酒之所以会得到地方有关部门的如此“厚爱”,从内蒙古凉城县的实际情况中可能会看出端倪:今年1月16日,凉城县长在该县人代会上做县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17年,凉城县全年GDP是80亿元,而就在2017年10月底,鸿茅酒厂年销售规模超50亿元,占全县GDP六成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可能早已深入凉城县各级政府部门的内心。于是保护这样的纳税大户就理直气壮、顺理成章了,甚至不惜出动警察跨省抓捕发文医生。
用专家的话说,鸿茅药酒案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法治标本,其意义早已超过当事双方的是非曲直,这个案件是验证中国司法系统能否为公众提供强大而坚韧体系保障的标尺,更是检验决策者如何让公众增加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法治信赖的执政试题。
中国保健品行业的病态发展,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有2600多家,从业人员600多万人,产值超过3000亿元。与此同时,保健品市场不仅产品品质良莠不齐,而且营销环节也存在诸多失范之处,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欺骗忽悠、过期变质、变相强卖等现象不时被曝光,屡遭舆论诟病。有媒体指出,不少保健品厂商把心思主要花在营销上,热衷于炒作各种高科技概念,极尽宣传鼓吹之能事,结果往往是哪些保健品广告做得最多,在市场上就卖得最火。还需要提醒的是,近年开始兴起、专门坑骗老年人的保健品已在全国遍地开花,老年人上当受骗的事件频频出现,产生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中国的保健品企业,从一开始就陷入“低研发投入、高广告投放”的怪圈,鸿茅药酒就是中国保健品行业畸形发展的最好注解。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大众对自身的健康日益关注,中国百姓的健康消费逐年攀升。同时,伴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人们对保健品的需求更显得十分旺盛,巨大的市场空间已经显现。但是,发展好保健品行业并非易事,目前中国本土保健品企业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从口碑到服务都存在阻碍行业发展的各种问题。
为此,一方面,保健品生产厂家、经销商、从业人员应主动摒弃忽悠、欺骗、掺假等违反商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短视、自残行为,培育不靠忽悠靠品质、不靠奇招靠信用的行业声誉;另一方面,应强化法治和信用机制的作用,把保健品经营活动关进法律与信用的笼子,彻底扭转保健品市场混乱无序的局面,为保健品企业发展铺平道路。
更重要的是,政府监管要切实到位。中国的食品与药品安全问题之所以频发,既有政府管理的原因,也有惩罚机制的原因。在国内,造假的企业违法成本大多太低,如果再加上地方保护,就更不易被规范。
对于此次鸿茅药酒事件,监管部门再也不能因为地方利益予以姑息。只有让违法的企业倾家荡产,才有可能制止住市场乱象。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