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娟姐”朋友圈里记录下了自己的菜农生活。
又到一年春播时。都市里,那些有田园情怀的人坐不住了,花盆里撒点种,泡沫箱里育些苗,或者楼前楼后辟块菜园子,可这终究还是在城里。小店区白领“娟姐”(微信名)觉得“城市农夫”不过瘾,利用业余时间在城郊租了块地种菜。去年4月到10月,她边体验种菜,边记录下了自己的“菜农手记”。
“这没啥可报道的吧?就是从小的一点情怀。”4月8日,闻听采访,“娟姐”有些吃惊,虽然她的“菜农手记”在公众号“像风一样自由”上发出后,引来上千次点击率以及无数点赞,但她怎么也没想过,种菜能让她成为焦点。
“娟姐”四十岁出头,工作上码文字、扛器材弄影像、自驾车跑点,是个拼命三娘。生活中,有爱有诗有情怀。小时候,父母在部队大院打理小菜园的经历,就给她播下了一个田园梦。她说,雨果的《悲惨世界》中有一句话是她向往的生活——“有时在园子里挖土,有时看书和写东西……”
2017年春,听说小店区北王名村有地可租,“娟姐”果断租了一分地,一年租金800元。有种菜经验的父母亲都劝她,她那么忙不适合,要“真刀实枪”种地可没有想像得那么轻松。但在菜地主人的指导和帮助下,“娟姐”还真当成了一名合格的菜农。
“其实也不复杂。种菜前,主人已经帮着施了农家底肥,地也修得平平整整的,还育有菜苗子。需要啥可以就近购买。”去年4月22日,儿子期中考试一结束,“娟姐”就开上车,拉着儿子、外甥以及老爸和老妈,下地干活去了。翻地、分垄、覆膜、点种……在老人手把手地指导下,“娟姐”和孩子们种下了豆角、黄瓜和几样小青菜。在那芬芳的泥土地上,他们整整耗了一上午,全程体验了种菜的过程,临走时,地主人又给他们割了一些苜蓿、韭菜,还有自家产的鲜奶。
慢慢地,种菜的日子多了起来,“娟姐”最大的感触是,种植的过程很辛苦,正像老人所说:“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开种后,每周都要去地里打理一两次。“娟姐”家距菜园子也不近,开车还得半小时。
随着天气渐渐稳定,西红柿、茄子、辣椒等菜苗也一茬茬下了地,菜园子有模有样,活也越来越多,需要搭架子、绑蔓子、打岔子,还要不时地锄地松土和拔草。遇上周末忙,她就中午跑过去锄两下,戴着帽子,顶着大太阳。随着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不能在中午干活了,娟姐就又调整时间,一大清早赶去伺弄菜园子……
从芳菲四月,到酷暑八月,再到金秋十月,“娟姐”看着她的一地芽苗们开花、结果、成熟。然后,收完了豆角再撤架拔蔓,撒下萝卜籽……去年10月底,当她种出的第一根白萝卜带泥拔出时,旁边的地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半年时光,“娟姐”的农夫体验不仅丰富了自家餐桌、亲友的餐桌,还丰满了她和孩子的生活体验:西红柿行距间距要多远,菜多久要浇一次水,果蔬成熟时既要防鹊又要防虫……
有了这番体验,“娟姐”也积攒了不少租地经验。她说,租地时要多了解菜地的环境、水源、设施以及管理人员,跟主人多聊聊,看农场有没有一个干净的水源和舒适的环境,能否提供舒适的田园体验,还有距离远不远,如果太远的话,恐怕还没等到挂果就坚持不下去了。而且前期打探时一定要亲自走一趟。
今年,“娟姐”还打算继续耕耘她的菜地,因为,种菜的乐趣,就在这苦与乐中。同时她也希望通过耕种,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付出总有回报,耕耘就有收获,这道理不只是说种菜。
本报记者 姬仙果
○“娟姐”种菜手记
四月底到五月初,第一批点种了豆角和黄瓜,撒种了小白菜、油菜、油麦菜、菜心、菠菜,长得最好的是油麦菜和菠菜,也不招虫,而小白菜全是虫眼,影响观感。
菜心长得太快,没等吃就老了,抽薹开花了,这块土地回馈我的第一份礼物不是一盘绿油油的菜,而是这黄灿灿的花。(想收菜也得腿勤啊!)
顶着烈日锄地,汗如雨下,而锄地结束,坐在树阴里吹着小风打瞌睡时那份惬意十分满足。
豆角拉蔓了,黄瓜开花了,看到第一个萌生的小西红柿,吃到第一盘自己种植的蔬菜,都能带给我莫大的欣喜,虽然种出的菜并不高产,但长得顺溜肥嫩。
有人说我:这点活有什么值得炫耀,你根本没有体验过真正的田间劳作之苦。是啊,久居乡下的人,这里的一切都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所当然;终日插禾打麦、锄地捉虫的人哪里有闲心赞美所谓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悠闲的隐居生活。但我的本职工作毕竟不是农夫,我没有农夫那样娴熟的技艺和持久的耐力,而劳动的快乐和劳而有功的欣慰,我乐于体验。
○好友评论
仙蒂瑞拉:你把日子过得如你的菜园,要茄子有茄子,要黄瓜有黄瓜!
自由心空:好美的田园生活呀,如此亲近泥土,亲近土地,亲近大自然,亲身感受那些植物的生长,太美妙了。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