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健康中国”战略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大健康”成为热词。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国家卫计委改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释放出改革升级的重要信号。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已经超越过去任何时代,大量消费需求集中爆发。
大健康市场正在成为下一个蓝海。中国互联网巨头马云说:“超过我的人,一定在大健康领域产生”。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曾如此形容大健康产业:“这股风比房地产大。下一个五年大概有20万亿元。”
阿里、腾讯、苏宁等纷纷跨界,同仁堂、云南白药等传统药企辗转腾挪,科大讯飞等高科技新锐更是牛刀小试,再加上险资、外资布局,大健康市场风起云涌。
早年受过医学专业训练、下海投身健康管理的阮夏君是这个领域最早的一批吃螃蟹者。根据她的观察,中国大健康市场要避免“杂草式野蛮生长”,急需加强政策引导、改善行业管理,使资本、金融、技术和互联网产生共振,可以期待走出国门,成为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的一朵奇葩。
本报记者 王南
中国经济时报: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健康中国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战略,这是否意味着大健康市场正迎来春天?
阮夏君:大健康市场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当人均GDP达到3000至5000美元时,社会整体消费模式将从注重衣食无忧,转变为讲求生活质量,大健康产品和服务的推广将呈加速趋势。以美国为例,美国的人均GDP在1963年突破了3000美元,到1970年达到5000美元,在这期间大健康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超过六百家新兴健康食品公司在这个时期成立,推动健康食品行业,在短短三十年间规模提高到一千倍。而日本人均GDP在1974年突破3000美元,在1976年突破5000美元,整个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日本的大健康行业高速发展,其消费额从20世纪70年代的1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100亿美元。中国人均GDP在2008年突破了3000美元,2010年我国就有九个较大城市人均GDP超过了5000美元,可以说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力的基础已经形成。
中国经济时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国家卫计委改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你认为这释放出什么重要信号?
阮夏君:不再保留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不再设立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意味着改革升级,将过去那种相互制约、相互不配合的因素去除掉,扭转医改实施进度缓慢的状况。更深层次上,意味着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调整,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强调了医疗卫生服务中大健康、大卫生概念。
中国经济时报:你如何评价中国健康市场的发展现状?
阮夏君:按国际通行标准,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美国健康产业是第五大产业,2016年产值超过3万亿美元,占同期全球市场的41.5%。中国大健康产业仅占GDP的6%,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0%。“健康中国”这一重要战略,已经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对资本、产业而言,大健康作为新一轮的朝阳产业也意味着广阔的蓝海,增长空间巨大。2017年,中国在全球医疗健康市场贡献率超过10%,同2010年市场贡献率不足2%相比提高了8个百分点。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健康产业规模可达到8万亿元。
中国经济时报:你如何评价大健康市场的政策环境?
阮夏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释放了大量的利好信息,政策的利好使资本市场对大健康产业的关注度不断上升,大量资本的涌入为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2017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亚健康人群的增长以及追求更高质量生活方式群体的扩大,形成了庞大的市场需求。中国大健康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不断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的深化,中国医药和医疗器械的研发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成为全球医药、医械研发基地之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大健康行业存在哪些问题和瓶颈,哪些因素制约着行业发展?
阮夏君:健康与医疗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民生与民心。目前,我国的大健康产业发展路径仍是以公立医院为中心的单一结构,医药产业、医疗服务管理产业及保健品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市场主导的健全且均衡的大健康产业格局尚未形成。
从需求角度来看,消费者对产业了解和认识不够,市场上产品良莠不齐,导致消费者对健康产业的信心不足,大众接纳健康产业的服务仍需要一个过程。从供给侧来看,我国大健康产业以医药和保健品生产为主,尤其在医疗器械领域,虽然一批新兴企业正不断壮大,但行业整体缺乏核心竞争力,仿制现象频出,个性化严重不足;医疗体制、法律法规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医患关系紧张、服务机构与医药产品企业间的利益输送也限制了大健康产业的透明化。
在我国,人们治病意识强,防病意识弱、保健意识差,大健康概念尚未普及,健康产业发展滞后。比如,在预防方面,国内健康管理企业大都还处于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网络服务、产品推广等初级业态,运营模式亟须创新;在治疗方面,生物医药虽然作为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其发展面临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制约;在保健方面,尚缺乏统一标准和认识,资源分散,良莠不齐,难以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需求。
中国经济时报:企业在行业及市场的地位如何?核心竞争力以及发展愿景是什么?
阮夏君:我们进入这个行业已经25年了,算是第一批吃螃蟹者。我们以传统中医理念为基础,研发玉养生专利项目,专注于人体脏腑养生,现拥有五项玉养生国家专利,获得全国工商联颁发的“全国十佳健康管理机构”。
2002年,我在英国学习了国际芳香疗法,并把其核心的“五感”理念与中国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穴位相结合,研发创新了中医玉养生系列项目和产品。首先做健康检测,建立客户档案,然后做健康评估、分级预警。在此基础上,再搭配干预的方案项目。调理后,再做效果的跟踪,依据健康数据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和优化干预方案。
留指间积极推广中医养生文化,普及客户的养生意识,提升健康养生观念,通过健康沙龙讲座,让客户学习掌握日常生活场景中就可以实践的养生方法,能够轻轻松松地养生,把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把顾客挡在去医院的路上。我们对技师的管理,首先强调个人的道德品质,其次才是技术手法,希望能够在整个行业里建立一套非标的标准化服务。
中国经济时报:你如何看待中医在健康管理的地位和作用,走向世界的障碍如何克服?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