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是传统的中医疗法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起源于中国,从有医书记载以来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传统医学的瑰宝。针灸是中国特有的治疗和养生手段,经过不断推广,已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已于2010年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的祖辈很早以前就采用刺激穴位的方法来养生,古人一直保有“有病治病,无病防身”的刺激穴位的传统疗法,《黄帝内经》中称掌握针灸保健技术的医生为“上工”,《灵枢·逆顺》中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对于穴位保健不仅可以用针灸疗法,也可以用其他一些刺激穴位的方法,起到一定的养生保健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迅速提高,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已日益为人们所向往,而针灸在延缓衰老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且经济简便、无任何毒副作用,因此,这种古老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世人和世界各国医学界的重视。
对针刺与灸法的认识
所谓针刺,就是用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激发经络之气,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起来,从而起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针刺与针刺治病的方法虽基本相同,但着眼点不同,针刺治病着眼于纠正机体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而针刺则着眼于强壮身体,增进机体代谢能力,旨在养生延寿。也正因为二者的着眼点不同,反映在选穴、用针上亦有一定差异。若用于养生,针刺手法刺激强度宜适中,选穴不宜多,且要以具有强壮功效的穴位为主。
灸法也是中国独特的养生方法之一,不仅可用于强身,也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康复。所谓灸法,就是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延年益寿的目的。《医学入门》里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可以起到针、药有时不能起到的作用。至于灸法的作用,早在《扁鹊心书》中就有明确的记载:“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余岁矣”。
针灸绿色疗法治病
人之所以有病,是因为气血失调、正气不足引起的。《内经》中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指的就是这种情况。肺虚,就咳嗽;肾虚,小便就多;胃虚,就会胃痛。按照“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中医理论,运用针灸调气,使气血调和,达到康复目的。
像黄褐斑,多因脾气不足、肌肤失于濡养造成,应以调补脾胃、活血祛风、行气化瘀为主。可取大椎,以调腠理、活血祛风;取曲池、足三里,以补养气血;取血海、三阴交,以滋阴活血;取背俞,可除经络之热,使气血通畅。又如哮喘,因耗伤肺气而致病。选定喘、大椎、风门等穴位,补益肺气治其本,化痰平喘治其标。再如脑中风,多因脏腑失调、阴阳偏颇、气血逆乱所致,以“通督、调神、康复”为法,选用督脉经的百会、上星、风府、哑门为主穴,辅之外关、合谷、悬钟等穴,起到补髓健脑、疏经通络、益气康复的作用。
针灸保健与针灸治病方法基本相同,但着眼点不同。治病主要是纠正机体阴阳以及气血的偏颇偏衰,而保健重在强壮身体,增进机体新陈代谢,旨在养生延寿。保健可选单穴,也可选几个穴位为一组进行,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基本原则是“循经取之”,选穴不宜多,以强壮功效穴为主。
针灸养生要进行辨证论治,不论治病,还是保健,都要因人、因时、因地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因人,指针刺强度大人孩子不同,年轻年老不同,对大人,强度要大一些,小孩则小一些;对年轻人,强度要大一些,老年人要小一些。一般来说,老少不宜进针深。因时,春夏,阳气在上,要浅刺;秋冬,阳气在下,要深刺。因地,南北方位不同,东西地域有异,针刺的程度也不同。如山地寒,要深刺,平原温,要浅刺。针刺保健,用针宜和缓,刺激强度也要适中,一般不宜过大,留针不宜过久,得气后即可出针。
关于针灸减肥
人们在认识上一直有一个“误区”,认为“胃口好,吃得多”就是健康
的表现,对于肥胖者来说,部分人的脾胃功能并非处于健康的状态,祖国医学讲胃强脾弱、消谷善饥就是一种非健康状态。通过针灸的调节,人体的整体机能会得到很好的梳理,内分泌也趋于正常,整体阴阳气血趋于平和,身体逐渐恢复常态,自然取得减肥的效果。
用针灸减肥的方法有两个好处,
一个是双向调节,另一个是整体调节。通过调节脾、胃、肾功能及糖、脂肪代谢,起到减肥的效果。针灸减肥具有针对性。可选取不同部位的穴位进行针刺,可局部减肥。如单纯瘦腰、瘦腿、瘦脸等。此外,一些女性的生理周期也会随之规律,精神状态也会振作很多。
另外还有穴位埋线减肥法,就是
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达到瘦身的目的。
几个重要的养生穴位
任脉上的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在脐下3寸,腹中线的位置。关元穴具有壮元阳、固虚脱,培补元气,回阳益阴,延年益寿,抗衰防疾病的作用。因此,可以采用按摩、针灸等方法刺激关元穴。其中,若采取艾灸的方法,可以点燃艾条,并将艾条控制在距穴位皮肤位置5厘米左右,保持艾条持续燃烧,使其温热之气慢慢地从肌肤表面渗透到穴位、经络。每次15分钟左右,一天灸一次,可选择在下午或晚上进行。也可采用温针灸法,但此法建议到正规医院由专业人士操作。
膀胱经的肾俞穴,该穴位位于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其具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的功用。可采用两手握空心拳,叩击穴位的方法,叩击时保持中等程度的力度,以每分钟120次的频率叩击1至2分钟。此法还可运用于肺经的尺泽穴、太渊穴等。在中医里,肺属金,肾属水,而金能生水,也就是说肺气足了就可以补肾,如果肺经通畅就能起到“生水”的效果,不妨按揉或叩击尺泽穴等穴位。
肺经的列缺穴,取穴时可以两手虎口交叉相握,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此穴位于三经交会处,因此不仅对于肺经,还对大肠经和任脉的经气都具有调节作用。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偶感风寒而引起难以名状的头痛,这时就可以通过按揉列缺穴来疏卫解表,还可以结合热毛巾敷额头的方式一起进行。
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穴:在膝下3寸,于胫骨前缘旁开1寸处,患者可取坐位屈膝垂足,或卧位在外膝眼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处取穴。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平时可自行按揉刺激或实施灸法。针灸足三里,可使食欲增进,睡眠安适,体力增强,亦可预防流行性感冒。
保健心脏的内关穴,伸开手臂,掌心向上。然后握拳并抬起手
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心包经上的内关穴就在离手腕第一横纹上两寸的两条筋之间。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等作用,因此经常成为中医医治心脏系统疾病以及胃肠不适等病症的首选大穴。
失眠的神门穴,神门穴位于手腕内侧(掌心一侧),小指延伸至手腕关节与手掌相连的一侧,是针灸经常取用的穴位之一。对于心慌心悸以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舒服腰背的委中穴,屈腿时,膝关节后侧也就是窝的位置出现横纹,而横纹的中点处即是委中穴。在针灸的“四总穴歌”里提到“腰背委中求”,可见,委中是治疗腰背病症的要穴。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