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季养生 > 夏季养生 > 夏季养生“三防”:防中暑、防湿气、防受凉

夏季养生“三防”:防中暑、防湿气、防受凉

发布时间:2018-03-31 16:41 | 编辑 :中华养生网 | 来源:

  慈溪新闻网讯 盛夏将临,天气趋热。近日,张先生来市中医医院咨询,“我非常怕热,一到夏季常感到乏力,不知这个季节该怎么注意养生?”

  “夏季养生主要有三个方面,一要预防中暑,二要预防湿气,三要预防受凉。”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裘磊说,夏季阳气外发,气血运行也相应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暑为阳邪,容易引发唇干口燥、尿黄便干、心烦意乱等症状;严重时会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导致死亡。夏季最需避免的是在阳光下久留与暴晒。要预防皮肤损伤,建议外出戴好防护用具,做好防暑保健措施,带好必要的含盐或含酸饮料;随身备些仁丹、十滴水、风油精等防暑药品。

  裘医生说,三伏时节,高温、低压、高湿度的环境,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也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易发生胃肠炎、痢疾等。若湿度太低,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会大量散失,从而使抵抗力下降,易引发感冒。不仅如此,长夏时节由于天气闷热,阴雨连绵,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就会引发胃肠炎甚至导致中毒。外感湿邪后多有身倦乏力、头重如裹、气短懒言等一系列症状。由于湿的形成往往与地之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临床所见的下肢溃疡、湿性脚气、带下等症往往都与湿邪有关,所以在长夏一定要防止湿邪的侵袭。

  《黄帝内经》里说:“春夏养阳”,那么,夏天该怎样养阳?裘医生指出,首要的一点是不能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凉过夜或饮冷无度,会致使中气内虚,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因为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时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其次,要谨防空调病,即冷气病。冷气病轻者易导致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出现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

  裘医生说,冷气病发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每天多次出入冷气环境,人体多次经受冷适应的条件反射,促使交感神经对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会给心脏增加负担。中医理论中早有夏季宜养心的说法,夏季人们室外活动多,活动量也相对增大,加之夏天昼长夜短、天气炎热,故睡眠时间也较少,体内消耗的能量多、血液循环加快、出汗亦多。因此,在这个季节心脏负担很重,倘若不注意保养心脏,很容易使心脏受到伤害。二是久处冷气环境中的人一旦进入炎热的自然环境,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除体温迅速上升外,皮肤开始出汗,而带汗的皮肤又往往粘有许多细菌,当人们再回到冷气环境中,皮肤和血管马上收缩,细菌很容易利用开张的毛孔进入人体内而引起感染。因此,在酷暑一定不要贪凉,谨防冷气病的发生。具体办法是:室内外的温差以不超过5℃为好,室内温度不少于25℃。入睡时,最好关上冷气机;冷气房不要长时间关闭,要常使室内空气与外界空气流通。当在室内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病人尤其是老年人,不要长期待在冷气环境里,患有关节痛的人亦不要老待在冷气环境里。

  此外,夏日养生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晚睡早起、适当午觉,一般午饭后过15-30分钟再午睡为好,午睡时间以1-1.5小时为宜;二是晨练不宜过早,以免影响睡眠,运动要控制好强度;三要多吃一些清淡食物,主食以稀为宜,注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吃些苦味食物;四要补充足够的水分,运动后别用冷饮降温,以免诱发腹痛、腹泻等疾病,运动后喝些温稀盐水,并要主动、少量、多次地喝水;五要调适心神,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

  专家简介

  裘磊,市中医医院内科副主任中医师,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学术继承人,慈溪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慈溪市优秀科普志愿者。长期从事于中医药临床一线,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解决各类疾病。■记者 高关 通讯员 张薇瑛

中华养生网

养生专题

栏目排行

  • 常识
  • 饮食
  • 运动
  • 中医
  • 保健
明星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