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图库 > 媒体:别轻信打着高科技旗号的“养生”骗局

媒体:别轻信打着高科技旗号的“养生”骗局

发布时间:2018-03-28 13:30 | 编辑 :中华养生网 | 来源:

(原标题:别轻信打着高科技旗号的“养生”骗局

潘建伟研究的“量子纠缠”仅仅对在一些特殊条件下的少数原子才能成立,而挂坠这样由庞大数量的原子组成的东西,早已超出了其规律成立的范围。

曾有网友戏言:“当一项高科技诞生的时候,骗子们早就在某宝网上等着了。”比如当天文学家们证实引力波存在的时候,网上的骗子“及时”推出了“孕妇防引力波辐射服”,令天文学家哭笑不得。

打着高科技旗号的骗局存在已久

这不,连前段时间在北京参加两会的中国“量子之父”潘建伟院士也遇上这等尬尴,他的亲戚从网上买了“量子挂坠”,对他说,据说“你的技术”可以防癌症,潘院士也只能跟她说没那回事儿。

潘院士遇到的是一个典型的打着高科技旗号的骗局,这类骗局一方面利用高科技概念,一方面利用公众对健康的诉求,以及对高科技概念的陌生和敬畏,从而创造了种种神乎其神的产品。

打着“量子”旗号的伪科学或骗局,不仅仅有据说能防癌的“量子挂坠”,还有“量子水”“量子健康检测仪”,甚至“量子医学”。尽管早在2014年《中国科学报》就批判过“量子医学”概念是伪科学,但依然阻挡不了“量子医学研究院”之类的机构遍地开花。

进一步来说,打着高科技旗号的骗局并不是今天才有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纳米科技的兴起,诸多“纳米洗衣机”“纳米鞋垫”之类的产品曾流行一时。如果继续翻历史,我们还能找到更多例子。甚至在今天,仍有很多打着保健养生旗号的伪科学产品在继续流行,比如“破壁孢子粉”“磁化水”“负离子吹风机”“远红外理疗仪”,中老年人上当受骗的尤其多。

“量子”还在概念阶段

为什么这类骗局能够屡屡得手,甚至还能翻着花样“创新”?而公众对此类骗局的追捧热情却从未低落。这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科普的原因,社会心理层面的原因等。

作为一名科普作者,我主要从科普的角度谈谈。科技名词天然地令人难以理解,而科普工作又长期得不到重视,这样一来,公众对科技名词敬畏但不了解,也就给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尤其是当我们在进行科学普及的时候,对于“常识”普及得还不够,没有足够引起公众对于“常识”,也就是科学思维重要性的认识。

比如,潘建伟院士解释,“量子”说起来并不神秘,量子力学是上个世纪初诞生的,组成物质的很小的那些“颗粒化”的单元,称之为“量子”。而潘建伟院士从事的“量子纠缠”研究,还处于微观世界的基础物理研究阶段,应用范围也仅限于量子保密通讯、量子计算机等非常“物理”层面。要想把量子技术直接应用于人体保健,连影子还都没有,相关概念的商业炒作也只能是骗局。

现代科学概念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几乎都是“崭新的知识”,在过去数千年里,我们对世界、物质,包括人体的认识被各种偏见和错误所充斥。

很多人把“年轻的科学”与“古老的传统”相对比,认为科学太年轻不值得相信,但是,当骗子们把高科技贴上古老的“养生”标签,吹嘘立竿见影的“神奇功效”时,很多人又立刻轻信了。这正是因为我们没有认真理解科学知识,也没有学到科学精神。

尊重科学精神,防止骗局泛滥

因为具体科学知识(规律)有它特定的使用范围,比如虽然“所有的物体都是用原子构成的”,也“都是由量子构成的”,但潘院士研究的“量子纠缠”仅仅对在一些特殊条件下的少数原子才能够成立,对于挂坠、鞋垫这样由庞大数量的原子组成的东西,早已超出了“量子纠缠”规律成立的范围。

而科学精神首先要求的质疑,即对任何说辞都不能轻信,需要参考科学界主流研究者们共识、科学研究方法来评判。如果我们遇到各类声称有“神奇功效”的产品时,即使自己看不懂,那么多求助于家人亲戚、朋友圈,问一声“它可信吗”,那么也就减少了上当受骗的可能性。

因为缺少常识,所以当我们遇到生老病死等难题的时候,很多人不是去理解我们遭受的痛苦究竟是怎么回事儿,现代医学又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各种方法的利弊何在,而是祈求于“灵丹妙药”“偏方”,希望能够立即解除痛苦。即使没有健康问题的人们,也期望通过“量子挂坠”这类看似简单易行实则为偷懒的方法,实现“没病防病”的美好愿望,却忽视了身体本身的要求,比如日常锻炼的重要。

理解科学常识、理解科学精神,提高所有人的科学素养,才是防止打着高科技旗号的骗局继续泛滥的根本。

纪珂

中华养生网

养生专题

栏目排行

  • 常识
  • 饮食
  • 运动
  • 中医
  • 保健
明星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