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至,暑气难消,很多人会出现面色惨白、口中无味、关节疼痛、全身怕冷等症状,这实际上是“秋老虎”在发威。
■约访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李刘坤
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曾庆琪
夏秋怕冷是为何
李刘坤:冬天怕冷可以理解,但夏秋季节别人在空调房里觉得凉快时,有些人却觉得冷,时间稍长就手脚冰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要注意了,你的体质已经变差,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阳虚。阳虚在中医里主要是指人体体温、体格、运动方面的功能,即人体脏腑功能活力不足,温煦功能减退,出现的恶寒喜暖症状。阳虚一般是在人体气虚的基础上发展加重,所以阳虚的人必定存在着气虚的症状,运化功能不足,身体代谢缓慢造成体温不能温煦全身,所以怕冷。
阳虚容易生寒湿,引起慢性痢疾、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严重时可引发全身性的关节疼痛。主要表现在:气短乏力,主要指不干活也会觉得累;大便稀溏,这里指的是单纯大便稀,而不是像腹泻一样需要频繁地去厕所;舌胖并伴有齿痕,因为体内湿气重,所以舌边缘和牙齿接触的地方会有牙齿印。如果您符合了这三点,还不能完全判断是阳虚,因为气虚的显著特征也有这三点,所以这最后一项全身怕冷是判断阳虚的关键。阳虚的人因为体内阳气不足所以怕冷是由内而外的,并不是单纯的手脚冰冷。
调理阳虚的方法
李刘坤:阳虚体质的人应选择湿热的食物,避免生冷的食物。多食核桃、羊肉可以补充阳气。日常我们炖汤、炖肉的时候调味料可以多放一些桂皮、大料、茴香等,这些调味料都有温里散寒的作用,对于阳虚引起体内寒湿的问题很有帮助。快速补阳虚,还得药方来帮忙。阳和汤加减。材料:鹿角胶6g、肉桂6g、干姜6g、熟地10g、生黄芪15g、党参15g、独活10g、防风10g。用水煎服。鹿角胶温补阳气的作用非常强,加上肉桂、干姜打配合,可以更好地温补阳气;熟地、生黄芪和党参三味药材帮衬着一起补血益气,达到扶正温阳。祛邪散寒:独活散寒,防风祛邪,八味药材相辅相成,扶正祛邪补阳气。
秋季如何调理
曾庆琪:秋季的精神调养在于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内心平静,收敛神气,为冬令阳气潜藏做准备。触景生情,易增忧伤。忧伤又容易伤肺,肺气虚后,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又会下降,耐受性的下降,又进一步促使伤感、悲秋情绪。《黄帝内经》中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这对精神调养也适合。中医认为心藏神,神安则寿。若不知调摄精神,则精血渐衰,形体耗败,老衰立至。
秋冬之时调养精神以养其阴就显得格外重要,要求做到安然恬静,虚怀若谷,无过多奢望,无过度思虑,尤其不宜动怒。因怒则气机上逆,每易耗伤肝血,损及阴精,甚则阳亢化风,而容易诱发眩晕、中风等病症。遇事冷静处理,以保养阴精。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专长,不断丰富生活内容。琴、棋、书、画,自得其乐。精神调养上要掌握主动权,要多想高兴的事,多做高兴的事。
入秋后养生需要注意什么
曾庆琪: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同时也是人体进补最好的时节,很多人都制定了自己的养生计划,其实想要保持身体健康,多了解一些常识是非常有必要的。秋季气温反差较大,该怎么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呢?
入秋养生要提防“秋老虎”。立秋并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炎夏的余热未消,虽早晚比较凉,但温差变化大,白天尤其是午间依然闷热。此时人们容易产生倦怠、乏力的感觉,清热解暑要继续,但相对炎夏要有所变化。要多喝水、淡茶、菜汤等,以清热祛暑。绿豆汤、莲子粥和百合粥都是很有益处的良方。
入秋养生要预防感冒腹泻。立秋后逐渐下降的气温适合病毒趁虚而入,人容易感冒,同时也适宜一些致泻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因此是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肠炎等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
秋季养生吃什么
曾庆琪:入秋后人们的身体需要滋润,特别是本身气管不太好的,更应该早些进行防治,避免加重发病的可能。梨是一种非常好的水果,它能健胃润肺,而入秋食梨正是时候。梨除了生食外,也可以削片煲汤,在临睡前饮用,有润肺、滋润大肠、通畅便结、动化积食之功。如不慎患上燥咳,可用生梨和川贝母加冰糖炖汤喝,疗效不错。中医传统的“银耳炖冰糖”,可治疗支气管炎的咳嗽、痰多。另外,银耳对于皮肤干燥引起的瘙痒症,也有一定的疗效。甘蔗具有滋养、解热、生津、润燥之功效。对于发烧伤津、胃热口苦、大便干燥、小便不利、反应呕吐、肺热咳嗽等有相当助益。在秋燥时节,饮甘蔗汁最好,喝甘蔗汁可以除去内脏燥热,促进排尿。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