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人群 > 女性 > 82岁的张弥曼倾倒世界,其实中国女性早得过杰出女科学家奖,N次

82岁的张弥曼倾倒世界,其实中国女性早得过杰出女科学家奖,N次

发布时间:2018-03-27 14:20 | 编辑 :中华养生网 | 来源:

新民晚报见习记者 郜阳

研究化石几十年如一日,她用行动诠释匠心;将炙手可热的研究领域交给年轻后来人,她甘于默默奉献。这两天,82岁的女科学家张弥曼成了“网红”。在数日前的法国巴黎,她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成为又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女科学家。张弥曼的研究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推动了人类对生物进化史的认知进入新的阶段,让中国“她”智慧再次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

记者猜想,张弥曼院士一定不喜欢“网红”这个词,因为她一直如莲般淡雅。在学生眼中,她是一位“事业如山,名利如水”的学者。其实,本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名单去年底便已公布,但她坚定地婉拒了多家媒体的采访。“我做的工作真的没什么(特别),而且手上还有很多(研究)工作要做。”张弥曼说。

82岁的张弥曼倾倒世界,其实中国女性早得过杰出女科学家奖,N次

希瑟·扎尔(南非)、卡洛琳·迪恩(英国)、艾米·奥斯汀(阿根廷)、珍妮特·罗森特(加拿大)和张弥曼(中国)获得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关键词】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设立于1998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联合设立。每年评选出5位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杰出女科学家,表彰她们通过开创性工作,为解决重要科学问题所作的贡献,并为其科研事业提供支持。该奖最初只针对生命科学领域,奖金为每位获奖者2万美元。从2003年开始,评选领域扩展到其他科学领域,奖金也增加到每位获奖者10万美元。每年评选一次,该奖项有“女性诺贝尔科学奖”之称的该奖项。是当今世界上惟一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奖励科学女性的项目。


--------->>

两栖类起源研究的先驱者

<<---------

“她的创新研究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推动了人类对生物进化史的认知进入新的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颁奖词如此评价张弥曼。

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张弥曼经常独自背着30多公斤重的行囊在荒野间跋涉,寻找化石。对待科研,她极为严谨。上世纪80年初,正在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进修的张弥曼,通过复杂、严谨的化石还原技术,研究了云南曲靖杨氏鱼、奇异鱼的结构,大胆指出:它们没有内鼻孔,是一种原始的肺鱼。这一观点挑战了当时的权威学说。她的发现让世界古生物界为之震动,对四足动物起源新一轮的探索由此开启。随着中国云南曲靖陆续发现震动古生物界的泥盆纪、志留纪鱼化石,张弥曼的观点逐渐获得学界认同。

2016年,张弥曼获古脊椎动物学会的最高荣誉奖项: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当张弥曼登上领奖台时,全场起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

被科研“耽误”的语言学家

<<---------

颁奖典礼上,张弥曼5分多钟的致辞优雅、诙谐,并全程用英语演讲,在部分片段使用法语、俄语、瑞典语和中文,这段演讲也很快“刷屏”。

早年多国的游学经历,使张弥曼会很多种语言。在前苏联莫斯科大学留学,她学会了讲流利的俄语。同时,她还能读一些德语文献。改革开放后,张弥曼便用她出色的语言天赋,为中外古生物学交流牵线搭桥,又编著了泥盆纪鱼类的英文论文集,向世界推介。

为了更好钻研文献,张弥曼走进课堂,和20多岁的青年一起学习法语。法语数字很特别,七十几要说成“60加十几”。第一堂课,老师让大家用法语介绍自己,轮到张弥曼时,她说:“我今年60加13岁。”整个教室为之折服。

82岁的张弥曼倾倒世界,其实中国女性早得过杰出女科学家奖,N次

--------->>

用好友姓氏命名化石

<<---------

上海海洋大学鱼类研究室主任唐文乔教授介绍,张院士和原上海水产学院院长、著名鱼类学家孟庆闻教授是好友,彼此之间很尊重对方的研究。在孟教授弥留之际,为了表达对好友的纪念,张弥曼特意以“孟氏”命名了一块刚刚发现的鱼类化石。“在纪念著名鱼类学家朱元鼎诞辰110周年之际,张院士百忙之中抽空来到我校,还为在校师生作了报告,我至今还记得,她要我们尊重科学,做学问要专心。”

唐文乔受邀去过张弥曼家数次,对她家里的布置记忆犹新。“书很多,但都摆放得井井有条。那些易碎的化石也都被精心保护好。”在唐文乔的印象里,张弥曼对年轻人要求很高,做学问务必要严谨。“有一次,她有事没法参加一次国外会议,由学生代她出席。她反复确认演讲稿,对一些表述力求最精确。”日常生活中,张弥曼又是一个慈祥的奶奶形象,说话和蔼可亲,对谁都是笑眯眯的。“张院士在国外名气很大,大家一听是张院士的学生,都会竖起大拇指。”唐文乔补充说。

82岁的张弥曼倾倒世界,其实中国女性早得过杰出女科学家奖,N次

历届获奖的中国女科学家

01

物理学家 1932年1月生于香港,籍贯广东德庆。1956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电子显微学会理事长。

20世纪60年代提出校正电子衍射动力学效应的方法,借此测定了晶体中的氢原子位置。70年代合作建立了衍射晶体学与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相结合的图像处理技术,用此测定了多种微小晶体的结构。80年代提出一种高分辨电子显微像衬度理论,是上述技术的理论依据,也是首次观察到晶体中轻原子锂的理论指导。提出了基于相位子缺陷的准晶体结构测定方法,并付诸实际应用。近十年建立了测定原子分辨率晶体缺陷的图像处理技术,成功应用于半导体和超导体材料。2003年获“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02

神经生物学家,1955年7月生,广东台山人。1977年毕业于美国Simmons学院,1983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

运用现代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方法,探讨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元发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用于治疗神经性病患的可能性。首先或参与发现了NT3,NT4和NT7三个新的神经营养素,研究了它们的作用特点和部分作用机制发现CNTF受体为三元聚合物,其受体机制与白血病抑制因子有相同之处,并研究了CNTF的作用特点发现各神经营养素的作用可以相互协同。阐明神经肌肉突触形成的调节机制,发现Cdk-5存在于神经肌肉接头,直接影响突触的形成及其功能发展。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神经突触形成的机理及突触的功能,对了解由此衍生的学习及记忆的机理有很大帮助。2004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03

无机化学家 1963年2月10日生于香港,籍贯广东鹤山。1985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化学系,1988年获该校博士学位。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系主任。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华养生网

养生专题

栏目排行

  • 常识
  • 饮食
  • 运动
  • 中医
  • 保健
明星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