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二月初二,就是龙抬头。在这一天里,有哪些属于这个节日的美食呢?在这一天中,有哪些食物的必不可少的,各地的饮食习惯都有哪些不同呢?
“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据考证,早在唐代,农历二月初二就已经具有了令节的性质。这一天,人们相邀结伴,至野外踏青,谓之“迎富”;顺便再挖些野菜,带回家尝鲜儿,叫做“挑菜”。
到宋代,二月二逐渐演变为正式的令节,称为挑菜节、踏青节。这在当时的一些诗词和文献中都有反映和记载,如,北宋张耒就题有《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一诗,南宋陈元靓所撰《岁时广记》引《壶中赘录》亦云:“蜀中风俗,旧以二月二为踏青节。”
龙在二月二中具有特殊地位,还与春耕生产需要大量及时的雨水有关。一方面二月二在惊蛰前后,天上打雷,地上流水,而龙在民间信仰中正是司风雨之神。民众认为,正是苏醒的龙带来了丰沛的降雨,有利于春耕,所以民间在二月二有了各种对龙的祈祷祭祀活动。
后来,民间祭祀龙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而祭祀社神的仪式反而有所削弱。其中原因比较复杂,可能与社神在明清时期逐渐转变为各地方保护神(就是土地庙中的土地爷),并且地方保护神的功能逐渐得到增强、种植保护神的功能减弱有关。在当代,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二月二祭祀社神的活动越来越淡化。
春饼是北京的一种民俗食品,是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北京人不仅在每年立春日都要吃春饼(称作“咬春”),在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饼皮有韧性(北京人称为要有“骨立劲儿”),因为其中要卷很多菜吃。
在北京还有一种豆面糕,是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此食,是随制随撒豆面,因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而得名“驴打滚”。
“二月二,炒金豆”,据说是龙王被玉皇大帝所囚,只有金豆开花才能获赦,于是二月二这天,家家户户炒豆子祭祀,以求龙王能够早日被赦,行云布雨,风调雨顺。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