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不少骗子摸准了老年人的特点,将黑手伸向了老年人。稍有不慎,辛辛苦苦一辈子的养老钱就打了水漂。去年11月,中国消费者协会根据接到的消费投诉总结出了老年人在日常消费中常会遇到的陷阱。老年人应该如何防范?一起来看看。
【"远程"看病有陷阱】
老年人渴望健康。随着网络的普及,不少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也会在网络上、电视广告中寻找治病良方。打着"某某医学院"、"某某专家"、"轻松治疗某某疾病"等旗号的往往就是陷阱,目的是让老人购买各类保健品和保健仪器。这些产品通常来路不明,不仅起不到治疗效果,反而可能延误病情。
【免费承诺藏陷阱】
一些不法商家在针对老年人出售商品时,往往会打出"买几赠几"、"无效退款"的噱头。但当老年人大量购买后,商家却再也联系不上了。
【虚假广告设陷阱】
《广告法》明确规定,医疗器械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者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以及'禁忌内容或者注意事项详见说明书'等内容。一些医疗器械对患有慢性疾病或有过手术史的老人并不适用,但商家却不提前说明。老年人花了钱,却买来只能闲置的物品。
【养生讲座变陷阱】
现在,市面上有不少针对老年人的所谓养生讲座,还常常以各类小礼品吸引人。叔叔阿姨,来领个奖品啊!不怕你不买,就怕你不来,领完奖品听完讲座,你还能捂得住你的钱袋子吗?
【冒充补贴造陷阱】
针对老年人的诈骗往往也很有针对性,常常打着疾病补贴等幌子。老年人通常会接到电话称,缴纳一定费用后,可以申请疾病补贴或是低价购药。但当老人缴纳所谓的费用之后,骗子就再也联系不上了。
【上门维修布陷阱】
一些不法分子还会冒充商家客服,提出上门维修等服务。当家中只有老人时,所谓的维修人员会谎称更换产品部件等,向老人收取高额费用。
【互联网金融新陷阱】
老年人通常对互联网金融知识了解不多,不知道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动辄20%甚至30%的年化收益意味着随时可能出现血本无归的结局。为了把老年人拉进互联网金融中,有些公司还以免费旅游、增送礼品为诱饵。不少老年人在最初尝到甜头后,就放松了警惕不断往里投入,最后往往损失惨重。
针对以上陷阱,老年人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在购物时要保留好购物发票、快递单据、合同和广告等证据。对于自己不太了解的领域,不妨先向子女、家人进行了解后,再进行消费和投资。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