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海口3月13日消息(南海网记者 马伟元)他曾经当过电影放映员,也曾当过美术老师,还曾在文化馆从事摄影工作,之后他凭借自己的摄影作品调入海南日报社任职摄影记者。如今虽然他已经退休在家,在他的家中,更是存放着不计其数的摄影作品,这些照片都记录着琼海历史脉动。他就是海南日报摄影部原副主任陈德雄。
近日,由中共琼海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琼海,这三十年”琼海巨变三十年大型图片征集活动正式启动,陈德雄得知消息后,将部分收藏的图片进行投稿。3月13日,南海网记者采访了陈德雄,由他为大家讲一讲照片背后的故事,带大家一同追寻琼海历史记忆,感受和见证琼海30年的沧桑巨变。
谈摄影:既要有技术也要有艺术
陈德雄1955年6月出生于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1972年高中毕业后在老家务农,1973年至1976年在潭门镇当电影放映员。1976年至1978年在琼海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的他留校当上了一名美术老师,1980年在琼海市文化馆从事摄影工作。
在从事摄影工作之初,陈德雄每天都是白天拍照片,晚上洗照片,第二天给各个报刊邮寄照片投稿。那时候的他很年轻,反应快,对新闻敏感性强。陈德雄回忆起当时的摄影工作时说:“拍照片除了技术,也要有艺术。在现场要将照片拍好,必须每个环节都要把握好,掌握好摄影技术,拍之后要存好底片,第二天将照片邮寄到各个报社。”
酷爱摄影的陈德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已小有名气,他的摄影作品陆续在《中国日报》、《人民日报》、《文汇报》、《中国农民报》、《健康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海南日报》等多个报刊发表。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的报刊杂志,三天两头都会见到他的作品。
1984年,陈德雄凭借他的优秀摄影技艺,调入海南日报社任摄影记者。在从事摄影工作的30多年当中,陈德雄用相机记录了海南琼海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记录着琼海30年的蓬勃发展。但凡有他的地方,就有风景,就算是在看似平常胡地方,他也能用镜头,捕捉出如梦如幻、如歌如诗的画面。
谈变化:穿着土气变洋气 瓦房变楼房
谈及琼海30年的巨大变化,陈德雄说,如今农民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从农村到城市变化都非常巨大。特别是农村,最明显的变化还是体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了摩托车,有的家庭还有了小汽车,以及平常用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生活质量方面有了显著提高。
“那时候的工资收入一个月几十块钱,现在呢,一年赚几百万的农民都有。”陈德雄说,他就是在煤油灯下长大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村里的农民家庭用的都是煤油灯,整个农村都是昏暗的。后来,农民陆续用上了电灯,如今村里还有了路灯。不仅民房建得好,村里的路也非常好,都是水泥路,真是路路通!
陈德雄说,农村在文化生活方面比以前也丰富了很多。那时候农民一早起来下地干活,劳累一天,晚上回家倒头就睡。睡前洗澡,就要去井里打水,尤其到了夏天,用水多,井里的水都打干了,用水非常困难,而如今家家户户都有了自来水,用水不再困难。到了晚上,村民们还会开着音响在广场跳舞、练健身操。
“可以说是天天在变。”陈德雄说,琼海撤县设市之后,城市变化巨大,建立了博鳌、嘉积开发区,每天拖拉机、推土机在工地上来来往往,城市的面貌也在日新月异。
在许多的变化中,还有一样给陈德雄留下深刻印象,那就是人们的穿着。陈德雄说:“在穿着方面,以前的人们穿着土里土气,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没有穿裙子的,92年之后满大街都是穿裙子的,如今市民穿着的服装各式各样,都非常洋气。”
谈照片:《繁忙的渔港》生动表达渔民的幸福感
陈德雄家的柜子里存放着一摞又一摞的照片以及相片底片。《繁忙的渔港》、《龙舟赛》、《晨光帆影》……当数百张记录着琼海历史脉动的照片和底片摆在记者面前时,立刻让人感到,这些方寸之间的影像,忠实地定格着一个个折射琼海30年来不断开拓进取的精彩瞬间,而这仅仅是他在琼海所拍摄照片当中的小小一部分。
《繁忙的渔港》是陈德雄2008年在潭门渔港拍摄的摄影作品,当时陈德雄在回家路上发现许多渔民正在搬运从海里捕捞上来的鱼,也有一些渔民正在卖鱼。看着收获颇丰的渔民,陈德雄立刻拿出相机进行了拍摄。陈德雄对记者说:“当时的场景很壮观,买鱼的、卖鱼的,看着都很忙,所以起的名字《繁忙的渔港》。”陈德雄认为,这张照片不仅记录着港口的繁忙,更生动地展现了渔民们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新生活所获得的幸福感,
3月初,陈德雄得知有关单位举办了“琼海,这三十年”琼海巨变三十年大型图片征集活动,随后他初步筛选了一些代表照片投稿。陈德雄认为,此次活动的举办非常有意义,可以让大家一起感受和见证琼海30年的沧桑巨变,也希望更多的市民能够踊跃投稿,从不同时代、不同角度,让大家共同了解琼海三十年的巨大变化。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