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常识 > 乍暖还寒话“春捂” 不同人群各有侧重

乍暖还寒话“春捂” 不同人群各有侧重

发布时间:2018-03-14 10:25 | 编辑 :中华养生网 | 来源:

   《黄帝内经》提出:“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季,特别是早春之时,万物发陈,阳气升发,冷暖气流交锋,虽然气温渐渐转暖,但毕竟冬日的阴寒之气仍占据相当重要的方面,人们常用“春寒料峭”形容春季的寒冷。

 

  为什么要“春捂”?

 

  民间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的谚语,说的实际上就是“春捂”。春季天气时冷时暖,温差较大,时有超出人体适应和调节的范畴;气温骤降后,如遇长期绵延阴雨,更导致气温难以回升。此时,如过早脱掉棉衣,机体难以适应,就会导致抗病能力下降,病邪趁虚而入,易引发各种病毒性感染,如病毒性疱疹、咽峡炎、流行性感冒、禽流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花粉症等,也有可能导致旧病复发。

 

  不同人群“春捂”各有侧重

 

  老年人保护好关键部位。老年人特别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更应注意“春捂”。因为这部分人群多数有基础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脑缺血性改变、慢性胃肠炎等,易导致机体抵抗能力下降,对外界的反应性下降,对外界气温的敏感性也降低。有时已经很热或很冷了,但这部分人群仍未见反应,导致疾病产生,所以老年人群对“春捂秋冻”要有特殊的理解,适时增加衣物。尤其有些老年人群代谢率低下,即使在三伏天,仍着棉衣、盖棉被,还觉得手足寒凉,这类人群更不可早脱棉衣。

 

  如果有慢性脑供血不足、脑卒中等脑部疾病的老人,平时就有头重、头晕和行走不稳的症状,应注意头部保暖,避免冷风直接吹向头部,引起血管收缩加重病情。对于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老人应注意前胸后背的保暖,防止诱发旧病。对于有糖尿病足和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以及痛风的患者,要保证足部温暖。如果中医辨证属虚寒体质的人群,可适当进食温补性食物,如大枣、桂圆、韭菜、牛羊肉等。

 

  小儿适时判断及时增减衣物。对于学龄前儿童,可以按“春捂秋冻”和“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的原则来做,但由于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机体代谢旺盛,应根据小儿适时情况作出判断。例如,常常感知一下小儿的手脚温度、鼻尖温度,用手摸摸小儿背部是否温暖、有无出汗。如果背后出汗,说明小儿穿多了,或者小儿正在运动,要减少衣服穿着;如手脚冰冷,则说明小儿穿少了。

 

  总之,小儿以偏凉好养,过热易导致小儿抵抗力下降。但对于体质偏弱易感冒的儿童,或总是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进而诱发复发性哮喘的儿童,要注意受寒后抵抗力下降诱发旧病。对于该类儿童,不应过早脱冬装。此外,春天是儿童流行性疾病高发季节,如水痘、腮腺炎、风疹、急疹、麻疹等,所以更要注意避风寒。

 

  女性注意下半身保暖。从中医阴阳理论上看,女性属阴,因此阳气对于女性十分重要。现在很多女孩子喜欢穿露脐装、低腰裤,这样容易使小腹部、腰骶部着凉,导致血行不畅、手足冰冷、面部长斑等。女性生殖系统是最怕冷的,所以下半身着凉容易导致痛经、性欲淡薄、宫寒不孕、白带增多、盆腔炎症、腰骶酸痛等病症。有些女性非常怕冷,但又爱美,所以要兼顾好,春天不要过早脱衣展示身材,要保护好自己的腰骶部、膝部、小腹部。

 

  总之,体弱、机体自身调节能力差、适应能力不强的人群,对外界的变化不能作出恰当调整,因此需要适当程度的“春捂”,“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但也不可捂得太过,动则汗出,伤津耗液。古人对于“春捂”曾有“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之语,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拘泥照搬,应根据个人情况增减衣物。

 

  春天如何养护身体?

 

  《黄帝内经》中说:“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根据这段话的“天人合一”养生观点,春天应该是阳气升散、万物郁郁葱葱、蓬勃向上的季节。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在室外穿宽松衣物大步行走,不要过分约束自己的性情,使得肝志内生。因为春天对应肝,肝气应顺畅、调达,不要过分压抑它,也切忌因怒而升发太过,这就是春天情志养生的道理。

中华养生网

养生专题

栏目排行

  • 常识
  • 饮食
  • 运动
  • 中医
  • 保健
明星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