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 > 针灸养生 > 对症针灸 天天扎效果难加倍

对症针灸 天天扎效果难加倍

发布时间:2018-03-12 18:02 | 编辑 :中华养生网 | 来源:

2018年03月10日 04:10 旺报

中新社(作者甄姬为广东中医院医生)

对症针灸 天天扎效果难加倍

天天针灸效果难迭加。图为河北中医师为病患针灸治疗。(新华社)

相对于药物的「副作用」,针灸算是绿色疗法。出于养生目的,民眾常认为,既然是绿色疗法就可「经常扎」,甚至「天天扎」。但其实针灸并不会有「无限迭加」的治疗效果,身体也不会因此更加获益。

针灸可刺激穴位、经络,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达到防治疾病;其中,针刺疗法须由专业人员操作;但灸法要求不高,而且相对安全、便于操作,遵循医嘱的情况下,人们可依身体状况、季节选取不同穴位,如足三里、关元、气海、神阙等穴位做保健灸法,用点揉、按摩等方式取得温补阳气的效果。

慢性病应间隔治疗

若为改善脾胃功能,可每天按压或艾灸足三里穴:睡眠有问题可每天点揉神门穴,睡前搓涌泉穴、按压照海穴、揉揉耳穴等,有助改善睡眠。

不少人认为,针灸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但临床发现,长时间、不断针灸刺激或持续多日的针灸治疗,并不能保证针灸效果的「无限迭加」。

多数情况下,如慢性疼痛、火针治疗、月经病等,有适当治疗间隔是必要的,这样有助患者「针刺得气」,从而起到扶正祛病之效。所谓「针刺得气」是指在针刺穴位后,经过手法操作或较长时间的留针,使患者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行针者则觉得针下沉紧。

这种针感的程度及持续时间长短,和疗效有密切关系。当然部分疾病如急性疼痛、实性唉逆、外感咳嗽、急性泄泻、突发性耳聋等,建议由专业针灸师天天针刺,甚至每天2到3次;同时不建议民眾出于养生盲目地针灸,应据疾病性质选择疗程。

针灸前须放松心情

针灸是精细化诊疗方法,针灸前、后要注意一些安全事项,否则不但没有疗效,还可能危及健康。

针灸不能在过饥、过饱、过劳或酒醉下进行,针灸前要保持心情轻松,避免情绪过度紧张,不化妆、刮舌苔、喷香水,预防影响医生对健康状况判断。特别是在针灸前,要去一次厕所,避免针灸后留针(进针后将针置于穴位内不动,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出现不适,或针灸腹部刺激膀胱。

针灸后要注意皮肤清洁,但不需要消毒,只要不接触脏水、油污等秽物即可;此外,不可立即洗澡、洗头、接触冷水、外出吹风或空调,否则患者可能会有类似外感症状或针眼局部轻微感染等。另外,患者要充分休息。

近几十年来,学者围绕针灸进行科学的研究,除了骨关节疾病,针灸对血管类疾病、神经类疾病、慢性胃肠疾病、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及美容减肥和部分皮肤疾病都有显着效果。

扎针后少量出血属正常

但对于针灸认识和针灸实施,仍有些不正确观念,如「针刺穴位不应出血」是常见误区。

临床上,一些患者认为针刺不应出血。若看到出针后出血了,患者尤其是初次针灸的人会感到害怕,认为「没扎好」。

其实微血管遍布全身,针刺入穴位后,有时穴位下的微血管也会被刺破。若出针后皮肤有少量出血、小范围瘀青均属正常,不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出血」在中医疗法并非禁忌,如一些热病、瘀滞类疾病,还会用放血疗法。所以患者不必对少量出血过度紧张。

「扎针会使人体漏气,尤其是老年人、久病的人不适合扎针」,这也是另一个常见误区。所谓「气」,在中医理论是指「正气」,是人体正常功能和臟腑器官的机能。医者透过相关穴位组合,并搭配适当针刺手法,可补充人体所需,增强臟腑功能。这就是针灸所说的「补气」,不会出现「漏气」。

(旺报)

健康隐忧 无盐饮食恐增癌症发病…

中华养生网

养生专题

栏目排行

  • 常识
  • 饮食
  • 运动
  • 中医
  • 保健
明星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