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商丘9月29日讯(记者 邓浩)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是花木兰故乡,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不仅中国人耳熟能详,其声名也远播海外,成为中国的“文化名片”之一。而在虞城县利民镇蔡庄村,也流传着当代“花木兰”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的故事。9月27日,2017“网上看河南”采访团来到蔡庄村,见证了这里的脱贫攻坚实践。
虞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婧源向记者展示玫瑰产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邓浩 摄)
“通过发展玫瑰产业,我带动了36户贫困户、124人脱贫。”在蔡庄村村委会,三十而立的朱婧源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扶贫故事。2011年,朱婧源毕业于郑州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此后,她进入河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驻机场办事处工作。2014年初,她回乡探亲时,看到不少父老乡亲仍然没有脱贫,特别是留守儿童现象让她深受触动。在母亲的支持下,她毅然辞职回乡创业,要为乡亲们脱贫致富闯出一条路子。
朱婧源说:“我初到老家时,曾经想过几个帮扶的办法,但是后来都被自己否定了,因为长期的消息闭塞和以前盲目的投资,使不少乡亲宁愿外出打工甚至在家闲着,也不敢接受‘新鲜项目’。因此,我只有结合实际,自己先干,做给大家看。”
经过半年的市场调查和考察,她发现食用玫瑰存在很大的市场空间和经济效益。于是,她流转土地560亩,种植食用、药用玫瑰360亩。2016年3月,她成立了虞城县虞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
该合作社的创建是朱婧源为群众精准扶贫的一大法宝。蔡庄村共85户贫困户,起初,入社成员(农户)只有5户,其中有2户为贫困户。但合作社成立的3个月内,又有30户的贫困户自愿加入,形成了“合作社+贫困户”的新模式。合作社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玫瑰苗木,免费进行技术管理指导,高价回收玫瑰产品。
如今,该合作社的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已形成规模,种植玫瑰10万株,拥有花蕾烘干车间4间,制酱工作室1间,玫瑰纯露提取设备2台,另外无添加剂的手工玫瑰皂也已投产。
合作社还在玫瑰园散养生态玫瑰鸡,年出栏10万只;并采用多种农作物套种的种植模式,套种了荠荠菜、香菜、花生、西瓜等无公害的经济作物,达到一年三熟,甚至四熟的新型种植模式。合作社每年为科迪集团奶牛场提供了1200吨青贮、20余吨花生,为绿环速冻食品公司提供860吨荠荠菜,此外,还种植了香菜300亩,每亩产量3000—4000斤。
蓬勃发展的合作社成功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在玫瑰收获期间,合作社用工人数能达到600多人,其中妇女就有500多人;固定长期工人有80人左右。其中,女工工资一月为2000元左右,男工工资为2000—3000元。合作社不仅创造了经济效益,增加了周边群众收入,而且能让他们照顾家庭,从而减少了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数量,达到双赢的效果。
今年6月,虞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被国务院农民工办公室审批为“全国就业扶贫基地”。不久前,朱婧源还作为河南省代表参加了全国妇女创业创新大赛,并获得创意奖。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现在,合作社正积极计划向休闲农业发展,以建设现代田园城市为载体,以全面实施乡村休闲旅游为目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
“农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走产业化这条路。除了要把玫瑰制品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外,合作社还要把有志创业的青年组织起来,抱团取暖,合力发展,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模式,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让父老乡亲早日过上小康生活。”朱婧源如是说。
小小的蚕茧,凝结着蔡庄村前任驻村第一书记肖红亚的无数心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邓浩 摄)
其实,在蔡庄村脱贫攻坚的战线上,朱婧源并不是唯一的“花木兰”。肖红亚,蔡庄村前任驻村第一书记,虞城县人民医院纪检书记,带领村民到外地学习技术,并与虞城县春秋种养殖合作社合作,扶持23户贫困户植桑养蚕,带动他们脱贫致富;葛艳丽,现任驻村第一书记,虞城县人民医院创伤外科护士长,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将防病、治病作为扶贫工作的突破口,对蔡庄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17户贫困户进行“一对一”医疗帮扶。
在蔡庄村,肖红亚、葛艳丽和朱婧源一起,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扶贫路上“三女杰”。而在全国脱贫攻坚的大战场上,还有更多的“花木兰”在和蔡庄村“三女杰”并肩战斗。这些巾帼英雄们,正在用她们的心血和汗水,书写着当代脱贫攻坚的新诗篇。
蔡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葛艳丽向记者介绍蔡庄村农产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邓浩摄)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