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舌尖上的中国·三》(以下简称舌尖三)在舆论场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不过,与它的前辈不同,舌尖三博得的名声都是清一色的骂名。拍摄不精良、台词太粗糙、内容低劣化,网友们骂翻天。
不过,与舌尖三真正的问题相比起来,这些影视层面的批评都是小问题。这部堪称国家名片的纪录片,宣扬了一种错误的观念——食补养生,靠食物解决健康问题。这种观念不仅有害,甚至还会让你送命。
食补养生在中国人的健康信仰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相信,身体出现问题时,不用接受正规的医学治疗,而是转头在食物中寻找治愈。即便那些身患重疾的人,都割舍不下食补。
之所以会迷信食补养生,是因为中国人受中医错误观念的影响太深。
中医认为食药同源,即,食与药间不存在绝对的分界线,食物可以当成药物用,药物也能进入食谱。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物质,它们既可以进入中药的药方,也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食物。
然而,这种起源于古代社会的观念,缺乏科学依据和实际效果。千百年前,受制于科学水平,人们对某种物质的认识不足,只能从使用后的现象去揣摩它的实际功效。在这种与“黑箱观察”无二的过程中,食物偶尔能起到与药物相同的作用,就把它视作药物的同等效应物。
但秉持食药同源的中医没有考虑的是,食物能否拥有等价的疗效,以及在治疗的过程中是否会摄入未知的有毒物质。因此,食补养生也难以起到预期的效果。
养生食补,没有底线
虽然食药打着食物的名号,但是它经常在民间入药。既然要治病救人,就要确保药物安全。现代医学的一大功绩就是建立起了药物进入临床的检验程序。只有通过多轮实验,最大限度搞清楚药理毒性才能进入临床,走进千万百姓家。
但是,中医选择药物,都是凭人的经验,在千百年中口口相传积累下来。因此,中药以及入中医法眼的食物都缺乏严格的检验,谈不上将其中的有毒物质及其影响一一查明。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服用食药出了问题,才会受到人们的重视,进而有所改变。
比如2003年时“龙胆泻肝丸”事件。直到新华社记者朱玉撰写雄文《龙胆泻肝丸,清火良药还是致病根源》震惊全国,国人才知道多种中药里马兜铃酸的危害。
食补养生,很不安全
正是因为缺乏对食药特性的准确评定,以致于食补养生的过程中,人们极易不经意间摄入大量有害物质,损害健康。
一方面,相信食药同源的食补养生人士,往往会被入口之物的日常属性蒙蔽双眼,觉得其不过是食物,不加控制地摄入,陷入滥用药物的陷阱。甘草是食药同源的代表。中医认为甘草能生津止咳,养护机体。不少人中老年人就在杯中泡上一截,喝一整天。长此以往,他们出现了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问题。
另一方面,对缺乏医学常识的人来说,食药同源混淆了他们对药物的认知,很容易陷入有病不吃药的养生迷途。当年宣称绿豆治百病的张悟本就是此类典型。食物即便能起到一定疗效,但效果肯定远逊于正牌药物。相信食补养生的人,很容易耽误最佳治疗时机,葬送自己的生命。
参考文献
[1].Liu, Y., Han, S., Feng, Q., & Wang, J. (2011). [determination of aristolochic acids a and b in chinese herbal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using 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 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29(11), 1076-1081.
[2].Jordan, S. A., & Perwaiz, S. (2014). Aristolochic acids. Encyclopedia of Toxicology, 12, 298–301.
[3].王晶珠. (1996). “药食同源”不等于可拿药当饭吃. 食品与健康(2), 7-7.
[4].赵振军, 江祖德, & 姚志广. (2015). 药食同源与传统中药食品化探究. 食品安全导刊(6), 77-78.
@namespace url();@namespace url(); /*edit by */
中华养生网